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菜谱大全 菜谱大全

喘证 苓桂术甘汤 按语_苓桂术甘汤治疗喘证

佚名 2024-04-27 人已围观

简介喘证苓桂术甘汤按语_苓桂术甘汤治疗喘证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喘证苓桂术甘汤按语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2.?《临证指南医案》卷五痰饮3.半夏泻心汤和林桂术甘汤可

喘证 苓桂术甘汤 按语_苓桂术甘汤治疗喘证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喘证 苓桂术甘汤 按语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2.?《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痰饮

3.半夏泻心汤和林桂术甘汤可以同用吗

4.十六,茯苓类方

5.肺源性心脏病怎样治疗?

6.中医经方的分类体系,记起来很容易

喘证 苓桂术甘汤 按语_苓桂术甘汤治疗喘证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1.饮证:陈某某,女,52岁。大便秘结,5-6日一行,坚如羊屎,伴有口渴,但又不能饮,自觉有气上冲,头晕,心悸,胸满。每到夜晚上冲之势加甚,而头目昏眩则更甚。周身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面部虚浮,目下色青,舌胖质淡,苔则水滑。处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0g,炙甘草6g。服2剂,头晕、心悸与气冲等证均减。二诊仍于上方加肉桂3g,泽泻12g,服2剂,口干止,大便自下,精神转佳,冲气又有进一步的减轻。三诊用苓桂术甘与真武汤合方,服3剂,诸证皆除。

       2.咳嗽:胡某某,男,34岁,少年体弱,常患咳嗽,吐痰沫,轻则用生姜擦背即愈,重则延医治疗,至成年后,每发则背心怕冷,需热手按摩觉舒,屡发屡治,难获远效。近因伤风,旧病又发,咳唾清痰,头晕目眩,胸胁胀满,口淡食少,心下如有物跳动,背部怕冷如掌大之处尤甚。脉沉细而弦,舌嫩,苔白滑,无发热身疼证,呼吸短浅难续,尿清量少,大便自调。宜用温阳化饮之苓桂术甘汤。茯苓4钱,桂枝2钱,焦术2钱,炙草2钱,外用药饼熨其背部冷处。5剂药尽,诸证悉平,现已观察2年,竟未复发。

       3.咳而遗尿:姜某某,女,35岁,农民。患者于1962年6月生产一孩(第4胎),产后匝月,感受寒邪,引起咳嗽。咳嗽1月余即发现咳嗽时小便滴滴而出,夜间咳嗽尤甚,小便淋漓尤多,曾经中西医治疗,未见显效。胸部X线透视正常,听诊两肺底部有稀疏湿性罗音,未见其他异常病变。就诊时病已逾16个月,咯痰不多而色白,纳食正常,舌苔薄白,脉象弦细。处方:茯苓15g,桂枝6g,白术9g,甘草3g,服药3剂症大减,服6剂咳止,尿遗亦愈。

       来源:《伤寒论》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痰饮

       目录 1 拼音 2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的用法用量 6 各家论述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1 拼音

        guì zhī qù sháo yào jiā fú líng bái zhú tāng

2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的别名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

3 处方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3两,白术3两。

4 功能主治

        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5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的用法用量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原书同卷)、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伤寒论方解》)。

       

6 各家论述

        ①《金鉴》:此条为汗下后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者立治法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之表乎?若去桂则是芍药、甘草、茯苓、白术,并无辛甘走营卫之品,而曰余依桂枝汤法,无所谓也。且论中有脉促胸满、汗出恶寒之证,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去芍药者,为胸满也;此条证虽稍异,而其满则同,为去芍药可知矣。用桂枝汤以解表,去芍药之酸收,避无汗、心下之满;加茯苓之燥渗,因水停小便不利也。余依桂枝汤法煎服,谓依桂枝汤法取汗也。小便利则愈,谓饮病输水道则愈也。此方即桂苓甘术汤而有生姜、大枣,其意专在解肌,利水次之,故用生姜、大枣佐桂枝,以通津液取汗也。②《伤寒论方解》:本方如去桂,便与证候不合。日医如吉益猷、丹波元简、山田正珍诸氏亦认为不当去桂。因此,理应从《金鉴》及吉益猷氏的说法,将“去桂”改为“去芍”,庶几药与证合。

7 摘录

        《金鉴》卷三十一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删补名医方论》:[卷六]删补名医方论(六)

        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于桂枝汤...

《伤寒心法要诀》:[卷三]汇方

        甘草汤。根据本方去芍药,名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棱枝甘草大枣汤...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汇方

        甘草汤.根据本方去芍药,名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苓桂术甘汤 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

《医宗金鉴》:[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茯苓,白术...

《医学入门》:[外集·卷三(病机)外感]伤寒用药赋

半夏泻心汤和林桂术甘汤可以同用吗

       [FS:CONTENT_START]

        某(六一) 高年卫阳式微。寒邪外侵。引动饮邪。上逆咳嗽。形寒。仲景云。治饮不治咳。当以温药通和之。(外寒引动宿饮上逆)

        杏仁(三钱) 粗桂枝(一钱) 淡干姜(一钱半) 茯苓(三钱) 苡仁(三钱) 炙草(四分)

        周 向有耳聋鸣响。是水亏木火蒙窍。冬阳不潜。亦属下元之虚。但今咳聋。喉下有痰音。胁痛。

        卧着气冲。乃冲阳升而痰饮泛。脉浮。当此骤冷。恐有外寒引动内饮。议开太阳以肃上。

        云茯苓 粗桂枝 干姜 五味(同姜打) 白芍 炙草当午时服。

        某(二一) 新凉外束。肺受寒冷。气馁不降。宿饮上干。而病发矣。法当暧护背心。宿病可却。

        淡生姜粉 半夏 蛤蜊粉 茯苓 桂枝木 苡仁煎汤。

        某(五十) 背寒咳逆。此属饮象。先当辛通饮邪。以降肺气。(饮上逆肺气不降)

        鲜枇杷叶 杏仁 茯苓 橘红 生姜 半夏

        某(五二) 脉右大弦。气喘。咳唾浊沫。不能著枕。喜饮汤水。遇寒病发。此属饮邪留于肺卫。如见咳。投以清润。愈投愈剧矣。

        葶苈子 山东大枣

        徐(氏) 痰饮上吐。喘不得卧。乃温邪阻蔽肺气。气不下降。壅滞不能著右。议用宣通。开气分方法。

        小青龙去细辛麻黄加苡仁白糖炒石膏。

        沈(妪) 冬温。阳不潜伏。伏饮上泛。仲景云。脉沉属饮。面色鲜明为饮。饮家咳甚。当治其饮。不当治咳。缘高年下焦根蒂已虚。因温暖气泄。不主收藏。饮邪上扰乘肺。肺气不降。一身之气交阻。

        熏灼不休。络血上沸。

        经云。不得卧。卧则喘甚痹塞。乃肺气之逆乱也。若以见病图病。昧于色诊候气。必致由咳变幻。腹肿胀满。渐不可挽。明眼医者。勿得忽为泛泛可也。兹就管见。略述大意。议开太阳。以使饮浊下趋。仍无碍于冬温。从仲景小青龙越婢合法。

        杏仁 茯苓 苡仁 炒半夏 桂枝木 石膏白芍 炙草

        方(氏) 冷暖失和。饮泛气逆。为浮肿喘咳。腹胀。卧则冲呛。议用越婢方。

        石膏 杏仁 桂枝 炒半夏 茯苓 炙草

        施(四七) 劳烦太甚胃阳受伤。外卫单薄。怯寒畏冷。食物少运痰饮内起。气阻浊凝胸背皆痛。辛甘理阳已效。当此长夏。脾胃主令。崇其生气。体旺病可全好。(脾胃阳虚) 六君子加益智木香。

        黄(三四) 身居沿海。氛瘴雾露客邪。侵入清阳。阳伤畏寒。久嗽病患不知却病护身。犹然用力承办。

        里结饮邪。沉痼不却病。茯苓桂枝汤。

        胡(四六) 脉沉而微。微则阳气不足。沉乃寒水阴凝。心痛怔忡。渐及两胁下坠。由阳衰不主营运。痰饮聚气欲阻。致痛之来。其心震之谓。亦如波撼岳阳之义。议用外台茯苓饮合桂苓方。

        人参 茯苓 半夏 枳实 桂枝 姜汁

        白(二六) 脉沉小弦。为阴浊饮邪。 质阳不充旺。胸中清气不得舒展旷达。偶触入寒冷。或误进寒物饮邪暴冷。凝结胸痞。当平日食物。忌用酒肉腥浊。便清阳流行。常服仲景苓桂术甘汤百剂。若病来因冷。即服大顺散。

        戴 病去。神已爽慧。但本脉带弦。平素有饮。为阳气不足之体。年纪渐多。防有风痹。此酒肉宜少用。劳怒当深戒矣。议外台茯苓饮方。

        人参 茯苓 广皮 枳实 半夏 金石斛

        朱(四九) 烦劳太过。阳伤。痰饮日聚。阳跷脉空。寤不成寐卫阳失护。毛发[FS:PAGE]自坠。乃日就其衰夺矣。

        初进通饮浊以苏阳。接服外台茯苓饮。

        吴(氏) 脉弦。背中冷。左偏微痛。食少欲呕。四肢牵强。此饮邪内结。议通阳气。

        桂枝 茯苓 半夏 姜汁 炙草 大枣

        某 眩晕恶心胸脘不爽。脉右弦左弱。面色红亮。此乃痰饮上泛。有厥中之事。

        炒半夏 制蒺藜 橘红 煨天麻 石菖蒲 茯苓 姜汁

        尤 口中味淡。是胃阳虚。夫浊饮下降痛缓。向有饮湿为患。若不急进温通理阳。浊饮必致复聚。议大半夏汤法。

        人参 半夏 茯苓 枳实 姜汁

        张(二七) 酒客谷少中虚。常进疏散表药。外卫之阳亦伤。其痰饮发时。胸中痞塞。自述或饥遇冷病来。其为阳气受病何疑。不必见痰搜逐。但护中焦脾胃。使阳气健运不息。阴浊痰涎。焉有窃踞之理。(脾阳不运)

        生于术 川桂枝 茯苓 淡姜渣 苡仁 泽泻 姜枣汤法丸。

        王(三二) 脉沉为痰饮。是阳气不足。浊阴欲蔽。当以理脾为先。俾中阳默运。即仲景外饮治脾之意。

        苓桂术甘加半夏陈皮水法丸。

        某(三四) 舌白。咳逆不渴。非饮象而何。宜宣温药和之。

        杏仁 苡仁 半夏 干姜 粗桂枝 茯苓 浓朴 炙草

        某 食后脘中痞阻。按之漉漉有声。手麻胁痛。心烦。耳目昏眩。是气不流行。痰饮内聚中焦。用桂苓丸。竹沥姜汁法丸。

        又 桂枝 人参 茯苓 半夏 广皮 炙草

        黄 味过甘腻。中气缓。不主运。延绵百天。聚气结饮。东垣云。病久发不焦。毛不落。不食不饥。乃痰饮为患。饮属阴类。故不渴饮。仲景五饮互异。其要言不繁。当以温药和之。通阳方法。固无容疑惑。大意外饮宜治脾。内饮治肾。是规矩准绳矣。议用苓桂术甘汤。

        某 形体似乎壮实。阳气外泄。畏风怯冷。脾阳消乏。不司健运。水谷悍气。蒸变痰饮。隧道日壅。

        上实下虚。仲景谓饮邪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得效。从外饮立方。

        人参 淡附子 生于术 枳实 茯苓 泽泻荆沥姜汁法丸。

        某 老人久嗽妨食。议以外饮治脾。苓桂术甘汤。

        王(三四) 脉沉。背寒。心悸如坠。形盛气衰。渐有痰饮内聚。当温通补阳方复辟。斯饮浊自解。(脾肾阳虚)

        人参 淡附子 干姜 茯苓 生于术 生白芍

        冯 阳虚则形寒汗出。痰饮痞聚。都是阴浊成形。乘阳气衰微。致上干窃踞。古人法则。必通其阳以扫阴氛。但宿病无急攻方。况平素忧郁。气滞血涩。久耗之体。不敢纯刚。防劫液耳。

        人参 熟附子 淡干姜 炒川椒 川桂枝 乌梅肉 生白芍 另真武丸(三两)

        程(四八) 左脉沉静。右脉微弦。四旬清阳日薄。脾脏鼓运渐迟。加以烦心萦思。水谷悍气。蕴蒸痰饮。

        仲景谓外饮当治脾阳。况中年常有遗泄之患。按脉非龙相之动搏。议固下益肾。转旋运脾二方。分早晚服。早服从还少聚精七宝。参用丸方。

        熟地 苁蓉 枸杞 五味 萸肉 茯神山药 菟丝 覆盆 鱼胶 菖蒲 远志 龙骨 青盐熟蜜同枣肉捣丸。早服五七钱。

        茅术 于术 半夏 茯苓 广皮 生益智 白蒺 钩籐姜枣汤泛丸。晚服三钱。开水下。

        徐 清阳未展。浊阴欲踞。久延必结痰饮。议用真武丸二钱五分。人参一钱煎汤送。胃阳得震。

        浊当退避矣。十服。

        某 脉沉弦。饮泛呛咳。[FS:PAGE]乃下虚无以制上。议早服肾气丸。摄纳下焦散失。以治水泛之饮。午服外台茯苓饮。转旋中焦。使食不致酿痰。茯苓饮去术。

        某(七一) 高年久嗽。脉象弦大。寤不成寐。乃阳气微漓。浊饮上泛。仲景云。进温药和之。(脾胃阳虚饮逆咳呕)

        杏仁(三钱) 茯苓(三钱) 川桂枝(一钱) 生姜(一钱) 苡仁(三钱) 炙草(四分) 大枣(二枚)

        顾(二四) 咳嗽数月。呕出涎沫。建中不应。已非营卫损伤。视其面色鲜明。饮食仍进。仿饮邪主治。

        小半夏汤加桂枝杏仁姜汁。

        李(三八) 劳伤阳气。内起痰饮。卧着气钝饮阻。其咳为多。痰出稍通势缓。且体常汗泄。非风寒表邪不解。并不热渴。亦非火炎烁金。仲景云。饮家而咳。当治饮。不当治咳。

        茯苓 桂枝木 苡仁 炙草 姜汁

        陈 脉涩小。舌白不渴。身动呕痰。身如在舟车中。此寒热攻胃致伤。逆气痰饮互结。通补阳明为正。白术甘草守中。未能去湿。宜缓商。

        人参汁 半夏 枳实汁 茯苓 竹沥 姜汁

        马(三四) 肌肉丰溢。脉来沉缓。始发右季胁痛。汤饮下咽。汨汨有声。吐痰涎头痛。此皆脾胃阳微。寒湿滞聚。年方壮盛。不必介怀。温中佐其条达。运通为宜。

        茅术 浓朴 半夏 茯苓 陈皮 淡姜渣 胡芦巴 炙草 姜汁泛丸

        马(四十) 甘缓颇安。辛泄不受。此阳分气衰。将来饮邪日聚。然卧著咳多。清气失旋。先用苓桂术甘汤。继进外台茯苓饮。

        曹(四七) 中年阳气日薄。痰饮皆属阴浊。上乾清道。为冲逆咳嗽。仲景治法。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分晰甚明。昔年曾用桂苓泽术得效。是治支饮治法。数年真气更衰。古人谓饮邪当以温药和之。须忌治嗽肺[FS:CONTENT_END]

十六,茯苓类方

       半夏泻心汤和苓桂术甘汤可以同时使用。

       1.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清热的方剂,用于治疗肠道痞满、消化不良、大便异常等症状。

       2. 苓桂术甘汤是一种温阳利水的方剂,用于治疗中阳不足导致的腹泻、小便不利等症状。

       虽然两个方剂的药性完全相反,但它们可以同时使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配剂量。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中药治疗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调整用药,建议在使用之前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

肺源性心脏病怎样治疗?

       茯苓类方

        东子:茯苓治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局部潴留,则局部水肿,生水泡水痘疱疹。治小便不利,即小便异常,尿频,尿少,尿多。尿少者,易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无弹性者,为浮肿,按之有弹性,但下肢过大者,为肿。茯苓又治肉膶,即肌肉跳动,或因与芍药成药对而治。治肌肉酸重,难以转侧。服热药而身冷者,或因热厥,或因水液代谢障碍,阻碍热量均匀分布。茯苓排水,易使大便干,便秘者宜加大黄。其人苔白,水滑,齿痕,用干姜附子而苔白不能去者,则为茯苓证。茯苓证者易并发苍术证。

        白术治骨关节水液代谢障碍,水液潴留骨关节,则骨关节肿胀,若受寒凉,则冷痛,若受炎热,则热痛。茯苓白术药对类方治全身水液代谢障碍,头晕,动静皆晕。

        茯苓之长:

        茯苓之短:茯苓利小便,夺肠中水,便秘者易加重,故便秘者需加大黄利大便,茯苓大黄为药对,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经方循证情报速递:茯苓、白术、甘草三味药物各自没有镇静催眠作用,但合在一起却有镇静催眠作用,且三味药必须同煎,分开各自煎煮后混在一起则无效,提示共煎的过程发生了某种反应。进一步采用HPLC发现同煎和分煎的汤剂有效成分不同。

        蓝莲花:从张仲景经验来看,茯苓主治眩悸。后世医家认为茯苓能“宁心安神”。合观之,则茯苓具有镇静作用。镇静,主要是针对神经精神系统而言的。茯苓镇静,多与半夏和桂枝合用。半夏厚朴汤证为神经症状,苓桂剂也多为神经症状,多有“悸”的表现。《神农本草经》谓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前者类似于奔豚病的逆上,为神经症状;后者则是精神症状。防己茯苓汤治疗“四肢聂聂动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真武汤治疗“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从这三条可以看出,共同特点为肌肉的不自主抖动,都用茯苓。可知此种症状当为茯苓所主治。可进一步推测,茯苓对肌肉也有镇静作用。

        《神农本草经》还说茯苓主治“口焦舌干,利小便”。 “利小便”说明原有小便不利。那么,“口焦舌干” 的情况还能“利小便”吗?口渴而小便不利,显然是脱水症状。那么,在脱水情况下又能用茯苓吗?本来就水分不足还要再去利尿,实在是讲不通的。那么,难道是经文写错了吗?也不是!茯苓所治疗的脱水是病人能进水入口,但水分却只能停留在胃,却不能排入小肠。而水分的吸收主要在小肠完成。既然不能进入小肠,则无论喝多少水也纠正不了全身的脱水状态。这种情况大多见于幽门梗阻导致的胃潴留。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五苓散治疗的“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之“水逆”证;还有《外台》茯苓饮治疗的“心胸间有停痰宿水”等,这些描述都类似于胃扩张和胃潴留。基本上又都把茯苓列入方名。尤其是茯苓泽泻汤,重用茯苓达半斤。提示茯苓有促进胃中水分转入肠道或者促进肠道对水分的吸收作用。而并不是单纯的增加肾脏分泌尿液来利尿。一旦脱水得以纠正,则口渴而小便不利自然一并消失。

        张仲景常把茯苓和白术配伍使用来治疗心下有水饮而证见口渴和小便不利,这是二者主治的共性。那么,茯苓和白术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从张仲景原文来看,腹满者可以使用茯苓而不用白术。肌表之水多用白术而少用茯苓,如越婢汤加白术而不加茯苓。肢体关节的肿痛多用白术少用茯苓,如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等。能够配伍附子“走皮中,逐水气”的是白术而非茯苓。不仅是肌表之水,就是心下停水之重者,也多用白术而不用茯苓。如泽泻汤和枳术汤都用白术。可见,就治疗水饮来说,茯苓不及白术。若论镇静,茯苓则远较白术擅长。那些治疗悸、动、惊、恐的处方,可以没有白术,但决不可没有茯苓。

        coorus:麻黄先煮是为了去沫,如今煮麻黄基本无沫,当然也就不必先煮了。有些药比较难“进水”,像葛根,伤寒论就要求先煮,其实茯苓也是这样的(据说鲜品稍软有弹性),药煮完切开一看,里面还是干的,所以茯苓先煮或砸碎煮可能比较好。而石膏这样的药,怎么煮出不了多少“有效成分”,就不用折腾了。

        ......

        葵子茯苓散

        原文: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原方:葵子一斤? 茯苓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

        茯苓甘草汤

        原文:1.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论》(73)

        2.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伤寒论》(356)

        3、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伤寒论》(127)

        4.水在肾,心下悸。《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5.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方: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 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注:心下悸为胃内停水的伴有症状,腹诊胃脘部振水间。心下悸者,脐上腹主动脉亢进,按之动悸。

        医案:

        woyunzhai:半月前一女来诊,述失眠半年,伴心烦心悸,曾治疗不效。诊其舌脉无特别,惟两手厥冷。患者此前因所建的别墅被拆除,而失意苦闷。当时曾想用恩师的除烦或解郁汤等,但考虑到“厥而心下悸”这一特定的方证组合,(以前临证似未曾注意到这一方证)为了验证这一方证,便用茯苓甘草汤。患者昨日来复诊,喜形于色,失眠心烦心悸肢厥皆大减。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简称苓桂术甘汤。

        原文: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伤寒论》(67)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4.脉沉者,有留饮。

        5.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6.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原方:

        伤寒论: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 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注:

        东子:治头晕,动则头晕,不动不晕,起则头晕,卧则不晕。

        起则头眩,或为“直立性低血压”。

       颗粒剂一两计3克剂量:茯苓8,桂枝6,苍术4,生甘草4。

        颗粒剂一两计5克剂量:茯苓13,桂枝10,苍术7(实为6.66),生甘草7(实为6.66)。

        医案:

        经方论坛“逸人谷”医案:06-07-2012,一妇,1955年生,尿稍频急量少,时作腰痛,大便烂日1-2行。舌中、后部白厚,脉细。予苓桂术甘汤原方: 茯苓25桂枝10苍术15生甘草5,均克,一剂。嘱: 当效,若无效请复诊。16-07-2012,带其夫来看耳鸣,说: 药后症状消除,白厚苔亦退去。其夫耳垂出现“冠脉沟”,于是说耳鸣不必怕,心病得当心!答: 心区常有闷痛,休息可消失。查过,“心肌损伤可能”、“心肌细胞坏死可能”。

        经方论坛“登陆真难”医案:60多岁的男性老人,有“喘病”多年。近来气喘加重,出现脸肿,心悸,纳差,寐不安。更为困苦者是每天午后面部出火,脸红,傍晚自行消退。有时腹胀,头昏。在家挂水,每天六七十块钱,效果不满意。老人是同事的乡邻。老伴过世,小儿子在福建打工,与人打斗坐了班房。长子入赘他乡,因要为老父治病遭到妻子反对,毅然离婚,10岁的儿子也自然归前妻抚养。目前也在外地打工。老人靠低保度日。观其面肿,两颊部有细血管增生,如二尖瓣面容。但心脏听诊无杂音。察其舌象,舌质淡,舌面水滑。脉沉,似有弦象。 处方:茯苓40克、肉桂30克、苍术30克、炙甘草20克。5剂。复诊他说,吃了3剂,病情即好转许多。有一付还煮焦了,弃了。目前症状,小腹时胀,纳增,其他不适俱除。还说,尽可能还吃原方。于是,加量与之。

        李宇铭医案:庞某,女,4岁,香港人。2013年7月19日,流涕1个月。1个月前开始鼻流清涕,3周前突然咳嗽,流涕黏稠,有痰难咯,晨起色黄,日间少咳痰,无咽不适,大便1~2日一行。舌暗红,苔白腻,脉细滑,动在关上。与苓桂术甘汤:茯苓60克,桂枝45克,白术30克,炙甘草30克,2剂。以水6碗,煎剩下3碗,分9次服,每日服3次。2013年9月1日上药服后,流涕,咳嗽诸症已除,近日无感冒发作。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又名 桂苓五味甘草汤

        原文: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桂苓五味甘草汤》

        原方: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注:

        医案:

        读中医经典:患者女,68岁,半个月来面部烘热,下午3点左右始,至晚上9点左右。结束,二便正常,寐安,舌淡,舌尖有瘀斑,脉弦。处方:桂苓五味甘草汤,茯苓20g桂枝2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 3剂。二诊:服2剂后,烘热止。问:不解何意?如若我处方,当滋阴清热,知母黄柏之属。师:金匮条文:“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迟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认为 “其面翕热如醉状”可以描述面部烘热,为气上冲病机,用桂苓五味甘草汤降气冲。

        天之君子:患者是我堂婶,49岁,身高中上,体态较丰,肤色一般,眼较大,平时易疲惫, 常肩背困疼,面颊常现红晕,冬天爱干咳,时有牙疼,以右侧后牙为甚,痛处牙齿已连拔数枚,但牙虽去而痛不止。现以鼻喷热气难忍,头时眩 前来索药。乍闻此症,欲以凉散法治之。继诊其脉:两关浮弦有力,而寸尺俱沉弱,典型的中间强两头弱,两手俱如此。得此脉象,再联系患者平时的体质特点,处方的思路一下便转到了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 汤--------“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遂处方:茯苓15 桂枝12 五味子10 炙甘草8? 1剂,患者于昨晚服药,今天晚饭后又来拿药,告曰下午时感觉症状明显减轻,且牙疼处亦感轻松,再诊其脉:两关较前大缓,寸尺已起,六脉现平,方确信药已中的,遂照前方再开两剂。个人感觉该方应是堂婶调体之的对方,其一切杂症均可治之,有关该患者的情况我会及时上发。

        小吹:约4年前,一例女性患者,约近50岁,更年前综合征来诊,口干心悸,半年来多方治疗不愈。后黄仕沛老师接诊,患者对黄师说,她的病怪怪的,又羞于对人言,也未对其他医生诉说过。就是面部烘热发作时,有一股热气从右侧阴唇起循腹部往上至面部,甚觉难受,大便秘结,余无特殊。黄师对劳师姐说,此苓桂味甘汤证也。遂处以:桂枝十五克? 茯苓二十四克? 五味子十五克? 生地三十克? 大黄十克? 甘草十二克? 三剂而愈。

        yiguiran:2013年3月中旬,本人感冒,鼻塞、偶尔咳嗽吐痰稍粘稠、偶尔流清鼻涕、全身不适;当时不在意。第二天下午4点钟左右,咳嗽加剧来势汹涌--------好象一股气从小腹猛冲逆上的咳嗽,大约一分钟内猛咳好几次,痰也变得清浠如鸡蛋清、感觉最有意思、也最明显的是:几乎伴随咳嗽的同时,痰从心下逆上喉咙如喷泉般涌到口腔,心下稍感胀闷不适,同时鼻涕(清稀)、眼泪一起如泉涌;背部稍感恶寒。有一种憋闷感。舌淡红台白滑,小便稍黄大便偏稀,双关脉弦紧数(大概)。自己开方========小青龙+茯苓。儿子主动帮我抓药,让老婆熬药,晚上7点钟喝一碗药,上床睡到晚上9点多)起来小便畅快淋漓。2个多小时内,病然若失。

        又一次让我惊叹经方的神奇!同时得感谢仲景先师、胡老;感谢经方论坛、感谢黄煌老师。因为我在经方论坛向大家学习了3年。对于这种小打小闹的感冒处理起来已经很自信了!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简称苓桂甘枣汤。

        原文:1.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伤寒论》(65)

        2.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原方: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注:治起则头晕目眩,静则晕止。脐下动悸,或脐处动悸,为欲作奔豚。奔,为跑。豚,为猪。奔豚气,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奔豚病脉象各不相同,应舍脉从证。茯苓治肌肉跳动,桂枝治腹主动脉博动亢进。水可用常流水。白术不治奔豚,亦不妨碍治疗奔豚,无需因脐上筑者而忌讳合方白术,有是证即可用是药。

        医案:

        天空的雨:患者于十月前因感冒在社区医院上午输液治疗,下午三时突然肚脐处突然跳动不止,呕吐数次,烦乱不休。转院至市、区两级医院胃镜检查示:胃窦炎;做心电图等其他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住院输液八天略有改善出院。后十月来又发作数次。每次在家中苦熬数周好转。2月3日又发作,自觉心中烦乱,肚脐处跳动不止,恶心欲吐,比以前越发严重。其儿媳求助于我。其人形体消瘦,以手按胸趴在桌子上,全身抖动,口中呻咛不止。舌淡苔白滑。桂枝50g茯苓50g? 炙甘草50g? 共研细粉末,每次3g 每天3次,用大枣汤调服 。10日来再无脐下跳动。

        黄煌:苓桂甘枣汤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简称,定悸的效果来得快,而且安全。下面,说个今年5月在家乡接诊的案例。

        卢老汉,77岁。5月22日初诊:颧骨高凸,两颊深陷,满口假牙已经松脱,说话口齿不清,舌头胖大而紫暗,舌面堆积者浑浊的白苔。他的嗓音嘶哑:“没有气力哇,头晕,晕……,胸口难受,这里……”他伸出手,摸着胸口。家人告诉我,老人有高血压病、房颤、脑梗。最近经常晕厥跌倒,也为此住过医院。希望中医调理。我让病人躺下。他确实很瘦,舟状腹,按之扁平没有弹性,空荡荡的裤管里瘦削干枯的小腿满是皮屑。脉是空大的,按之硬,脉律不齐。“他是‘桂枝人’!”。我当即处方:茯苓40肉桂10桂枝10炙甘草30红枣50,5剂。

        6月22日复诊:老人的精神状况明显好转,脸色也显得红润些。他高兴地告诉我,7剂后心慌心悸、起立头晕即明显减轻,胃口和体重都增加了。家人说,上方已经连续服用了17剂。因为还有乏力气短,我在原方上加龙骨、牡蛎、党参,嘱继续间断性服用。

        ? 苓桂甘枣汤是平冲定悸方。《伤寒论》用于“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65)。脐腹部有强烈的搏动感,如有上冲攻动的小猪,人不仅慌乱难受,甚至可以晕厥。张仲景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具有强烈心慌心悸的患者。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循环系统疾病和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心功能不全、房颤、心律不齐、低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瓣膜病等。这位老人以心悸晕厥为主诉,是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从主治疾病谱对照,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是合适的。

        不过,用苓桂甘枣汤还要看人是否瘦弱,舌质是否暗淡?脉搏是否无力?“桂枝人”是一种重要的参照系。“桂枝人”是对适用大剂量桂枝、肉桂以及长期使用桂枝类方的人群作的一种简称。其人多消瘦憔悴,易出汗,易心悸,尤其以舌暗淡或紫暗、舌质胖嫩、脉弱为特征。难道胖的人就不能用此方吗?这倒不能把说绝,有时也有这种可能。但从苓桂甘枣汤药物组成来看,十五枚的大枣,再加上二两甘草,按常理只能用于瘦人,或者说,其人没有浮肿,没有虚胖。甘草让人浮肿,大枣让人肥壮,你看《伤寒论》上的甘草方,大多用在剧烈的汗吐下以后,此时体液丢失严重。大剂量的大枣方,大多用于“虚劳不足”,如炙甘草汤用大枣30枚,薯蓣丸大枣用百枚。

        经方中定悸方很多,有些方与苓桂甘枣汤很相似。如苓桂术甘汤不用大枣而有白术,则其特点在利水定悸,可用于饮聚水停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大多见于伴有胃下垂、胃潴留、腹泻等消化道疾病者。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也不用大枣,而有五味子,其特点在固脱定悸,可用于咳喘患者出现多唾口燥,脉微厥逆,“面翕热如醉状”“小便难,时复冒”时,这多是心肺疾病的虚脱之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低血压等多见。一味药物之差,方证同中见异,经方的严谨性于此可见一斑。

        ......

        苓甘五味姜辛汤

        原文: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原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医案:

        药里真:李某,3周岁,同事的儿子,半月前感冒病愈之后,一直清涕不止,卫生纸擦拭不停,望其舌,质淡苔白而润,口不渴,小便清长。投予苓甘五味姜辛汤。处方:茯苓10,生甘草5,五味子8,干姜10,细辛3,二剂。第三天,询其父,得知,二剂之后,清涕便止。经方的威力真是不可小觑!

        ......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又名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原文: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老,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原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简称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原文: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原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开,日三。

        四君子汤:管某? 女? 55岁? 半夏眼(眼裂大,敏感,反应快,情感易从眼神流露),体胖。 两月前感冒,经治疗好转,但遗留咳嗽。曾经多处诊治,病情时有反复,未能痊愈。刻诊:阵发性咳嗽,受寒加重,痰少,口干,饮水不多,说话多容易喑哑,余无特殊。舌苔白润,脉缓。我拟诊寒饮。因无鼻塞、清涕、水样痰,故未选小青龙,而用温肺祛饮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五剂,茯苓20 五味子15 细辛6 干姜15 姜半夏12 杏仁15 甘草6。服后效果显著,嘱再服五剂巩固。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原文: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原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右八昧,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原文: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伤寒论》(28)

        原方: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 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注:

        东子: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或为错简,应为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解表。病饮者,需治其水,水若不治,解表无效。茯苓白术为药对,治水饮,从小便出。桂枝加茯苓白术汤治水饮而致头痛,颈项不适,发热。偏头痛者,宜合细辛类方。

        山田业广:考证“头项强痛”,“谓头痛、项强”。

        lj200719:如果外证有水饮,只是解外,是没效果的,要先去水饮。如伤寒论28条的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80条的真武汤证,发汗,其人仍发热。厥阴病的,先治其水,再治其厥。 还有伤寒论第98条,面目及身黄,小便难者,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之。我治过一个小柴胡汤证兼水饮而小便不利的病人,先用柴胡桂枝汤,反而增加眩晕,而后加茯苓白术之后则愈~~

        ......

中医经方的分类体系,记起来很容易

       概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指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慢性病变,逐渐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造成右心室肥大,最后发生心力衰竭的一类心脏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而患病率增高。寒冷地区、高原地区、农村患病率高。其原发病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最常见。急性发作以冬春季多见,常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肺、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为肺原发性疾病的症状,肺气肿和右心功能不全的体征及肺性脑病等。心电图、X线检查有且诊断。治疗以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合理氧疗为主,必要时可应用利尿、扩血管药或慎用小量强心剂。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咳喘”、“痰饮”、“心悸”、“水肿”等病范畴。本病临床除有肺的咳、痰、喘三大症之外,并有心、脾、肾等其他脏腑的症状,如心悸、气短,紫绀、纳差、腹胀、浮肿、尿少等症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急性发作期,为新感引动外邪,使病情严重发展。

       治疗1.外寒内饮证主症咳喘,不能平卧,痰白而粘不易咳出,唇舌青紫,苔黄白,脉细数。方一小青龙汤加减来源《伤寒论》组成党参18克,桂枝10克,细辛3克,干姜6克,白芍12克,麻黄5克,五味子6克,瓜楼12克,白果10克,桑白皮12克,款冬花10克,紫苑12克,生石膏20克,甘草6克。

       功效益气散寒,止咳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利水平喘,配伍桂枝增强宣散之力;桂枝配伍芍药起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温肺、化痰涤饮;加瓜蒌清肺化痰,利气宽胸;桑白皮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款冬花、紫苑润肺下气,化痰止嗽;白果化痰、止咳、补肺;生石膏清热;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此咳喘为慢性喘息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而致。痰多重不得平卧、邪实正虚,易外感,生病时兼夹风寒,故益气散寒为本,止咳平喘为标,标本兼治。收到增强体质,平喘止咳之功效。卫气固,外感亦少,再佐以活血和胃之品,调理善后,巩固疗效,配合适当的体力锻炼,使的病人恢复正常工作。方二射干麻黄汤来源《金匮要略》组成射干10克,麻黄8克,干姜10克,细辛3克,半夏10克,紫菀10克,冬花10克,五味子6克,大枣10克。

       功效温肺散寒,豁痰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苏子、沉香,直折逆气;干姜、细辛、半夏温肺蠲饮降逆;蝉蜕、僵蚕开肺闭、降逆气;紫菀、冬花化痰止咳;五味子、大枣敛肺补肺。

       按语气虚者可加党参、白术。

       2.痰热阻肺证主症素有痰饮,近加外感,咳嗽气急口渴,自觉内热,四末欠温,二足浮肿,苔薄白腻,脉小数促。方一张氏经验方来源《张伯臾医案》组成麻黄4.5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炙甘草3克,党参9克,熟附子9克,炙苏子9克,开金锁30克,鱼腥草30克,防己12克,泽泻18克。

       功效益心气清化痰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用麻杏石甘清热化痰;加党参、附子补益心气;防己、泽泻利水化饮;鱼腥草清热解毒;炙苏子除气平喘、止咳化痰。

       按语此为外感引动宿痰、肺病及心的重症。凡痰饮皆津液所化,而所以成痰饮者,责之于肺、心、脾、肾。患者素有咳痰,乃肺气虚而痰饮内停,病久则必及心,心气亦弱。虚人复加外感,则实其实,虚其虚,遂致咳喘脉促,饮溢经络而肿,本虚而标实也;口渴、自觉内热,四末欠温等症,为寒热错杂之象。据张老经验,凡治痰饮久疾,必探其本而标本兼治之,方能获救,若一味治标,必伤其正,非其治也。方用麻杏石甘等味清化痰热之时,又用参、附等品补益心之气,标本兼顾,药效卓著。方二麻杏石甘汤来源《伤寒论》组成麻黄12克,杏仁10克,甘草6克,石膏30克。

       功效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重用辛寒之生石膏,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

       按语可加薏苡仁、冬瓜仁、苇茎、地龙清热化痰定喘。

       3.痰瘀心肺证主症咳嗽,气喘,痰多,胸闷,心悸,下肢浮肿,尿量减少,大便四日末行,唇舌黯紫少苔,脉弦滑。方一化痰祛瘀汤组成桃仁12克,杏仁12克,广地龙15克,昆布15克,全瓜蒌15克,白术15克,琥珀3克,檀香6克,海浮石18克。

       来源(朱良春,新中医;1983;(11):18)功效消痰行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杏仁祛痰止咳,平喘;广地龙清热通络,平喘利尿;瓜蒌润肺化痰;白术健脾化痰;琥珀镇静安神;檀香理气和胃;海浮石清肺火,化老痰。

       按语唇舌黯紫,辨证属瘀血无疑。痰热瘀血阻于肺,气道壅塞,故咳喘;肺失通调水道,则见水肿,心悸。大便闭结主因在肺,盖肺与大肠相表里,治以宣肺化瘀,消痰利水。方二血府逐瘀汤来源《医林改错》组成川芎5克,桃仁12克,红花9克,赤芍6克,柴胡3克,桔梗5克,枳壳6克,牛膝9克,当归9克,生地9克,甘草6克。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因瘀血停滞于胸,使气机受阻、气滞血瘀、肝失柔和;若瘀血化热,则会瘀热上冲、胃气上逆。本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郁;枳壳、桔梗开胸行气;牛膝引热下行;生地清热养阴;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为王清任治疗瘀血积于胸中,气机受阻所致,配伍得当,疗效确切。也可选用桃红四物汤。

       4.阳虚水泛证主症心悸,喘咳不能平卧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尽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细。方一真武汤来源《伤寒论》组成附子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生姜3片。

       功效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因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气化失常,故小便不利;水气溢于肌肤,故肢体浮肿;湿邪下注,故腹痛不利;筋脉失养,故身体震动。水停三焦是本方证的主要病机,治宜温壮肾阳,兼以健脾利湿。方中熟附子温肾助阳;云苓、白术健脾燥湿制水;生姜宣散水气;白芍敛阴护阴,缓急止痛,利小便。

       按语赵锡武名老中医经验方:生石膏12克,麻黄3克,甘草9克,云苓12克,白术9克,白芍9克,附子6克,生姜9克,车前子15克,白茅根30克,杏仁9克,大枣9克;水肿势剧,心悸,喘满,依息不得卧:加沉香、黑白丑、椒目、葶苈子。方二苓桂术甘汤来源《伤寒论》组成茯苓30克,桂枝12克,猪苓16克,泽泻16克,白术10克。

       功效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茯苓为君,取其健脾利水,渗湿化饮,非但消已聚之饮,且可祛饮邪之源。饮为阴邪,非温不化,故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降冲.与茯苓合用,既可温阳以助化饮,又可化气以资利水,尤能平冲降逆。苓桂相伍,一利一温,通阳化气,利湿化饮,对于水饮留滞而偏寒者,实有温化渗利之卓功。湿源于脾,脾阳不足,则湿从中生,故又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脾气健运,水湿自除;佐使以甘草,一者调和诸药,益气和中,一者以复脾胃升降转输之权。药仅四味,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

       按语气虚可加人参、党参。

       5.阳脱证主症面色黯滞,唇及四肢紫绀,咳嗽气急,心悸,坐卧不宁,肢冷,脉伏,舌紫暗,苔白而灰糙。方一回阳汤来源(魏长春,浙江中医学院,1989;(10):422)

       组成茯苓9克,党参9克,淡附子6克,炙甘草6克,干姜3克,黑锡丹3克。

       功效回阳救逆。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黑锡丹温壮下元,镇纳浮阳;茯苓利水消肿;党参补气健脾;附子回阳救逆,干姜温中逐寒,回阳通脉;炙甘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

       按语可加益气之人参、回阳之肉桂。严重可用西药治疗。方二四逆汤来源《伤寒论》组成熟附片15克,干姜9克,炙甘草8克。

       功效回阳救逆。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少阴阳衰,必然是阴寒内盛,病情深重,正气衰减。病人缺乏阳气来温养肌体,而且脾土也不能温暖,心神不能温养,血脉也不能鼓动。故要用大辛大热而又可以归少阴经的附子,来回阳救逆。本方中熟附片回阳救逆,驱散阴寒;干姜温中祛寒;炙甘草温中益气,也能制附、姜两药的燥性。

       按语本案肺心病有喘脱之险,魏老认为证虽属于外邪引发,但体温不升,外无表症可见,亦无痰热交阻之象,属久病精气内虚,阳脱于外之侯,故无需宣肺,急予益气、温里、回阳。

        中医内科经方药体系大体可分成下列几大系统:

        麻黄桂枝系、柴胡系、白虎承气汤系、四君四物系、六味地黄系等。

       

        本系方剂皆出自《伤寒论》、《金贵要略》,其主方麻黄汤、桂枝汤原为外感风寒之主方,但通过各种加减化裁,变化出一个庞大的方剂体系,不仅治疗外感有效,同时在治疗各种内伤病方面也有极为显著的效果。

        1.麻黄汤类方:

       

        ①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水煎服用,治疗头痛,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脉浮而紧的风寒表证;

        近人通过大量临床资料及试验证明,此方对感冒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证明古人所谓风寒表证,大体上就是西医所说的病毒性上感;

       

        ②此方加生石膏,为大青龙汤,主治头痛,身痛,发热恶寒,恶寒口渴,烦躁,脉浮紧,此为表实兼有里热,即风寒表证入里化热之主方。

        近人用此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恒有疗效,如加银花、连翘、公英、败酱等清热解毒药则疗效更确切。

       

        ③大青龙汤去桂枝、姜、枣,名为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中医谓此方适应烦、喘、渴、咳四大证。

        用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此方适合于一切支气管、肺部之感染,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以及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之肺不感染。

       

        ④麻杏石甘汤去杏仁名越婢汤,主治分水,一身体悉肿,。

        近人经验可治疗急、慢性肾炎及各种内分泌性浮肿。

       

        ⑤麻黄汤去桂枝,名三拗汤,治疗风寒咳嗽及喘息。

       

        ⑥麻黄汤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治疗各种风湿疼痛;

       

        ⑦麻黄汤去桂枝、姜枣加薏苡仁,名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治疗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普所剧者;

       

        ⑧麻黄附子细辛汤,乃阳虚感寒之主方,可治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沉细。

        近人认为此方对一切病毒性上感均有较好的疗效,尤其适合于体质素虚、血压偏低的上感,另外对病窦综合征亦有一定疗效;

       

        ⑨上方去细辛,加甘草,名麻黄附子甘草汤,作用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同,但解表寒之力较弱。

        桂枝汤号称“群方之冠”,方出《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组成,主治头痛,发热恶寒,有汗,脉浮紧,此为风寒表虚证,即现代之伤风感冒类。此方之主要运用不在治疗伤风感冒,而在通过加减化裁,治疗一系列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的诸多内伤病证。

        ①此方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子让,治风寒喘息;

        ②此方加葛根,名葛根汤,治分喊表虚兼项背强几几;

        ③此方去芍药,名桂枝去芍药汤,治表虚兼脉促而胸满者;

        ④此方加附子,名桂枝附子汤,治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另外,还有三组方药在临床上使用范围较大,疗效亦确切,通常将其视为桂枝汤类方。

        ①苓桂术甘汤类方

        a.(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心下逆满,气上冲心,起即头眩,身为振振摇,此为脾虚痰饮证;

        现代医学观点看,此证可能包括心脏病、心衰、胃肠功能紊乱等。

        b.此方去桂枝加干姜,名肾着汤,治寒湿所伤,腰部冷痛;

        c.此方白术,加大枣,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

        d.此方去白术加黄芪,防己,名防己茯苓汤,治皮水,四肢肿,水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e.此方去白术加生姜,名茯苓甘草汤,治伤寒,汗出不渴。

        ②五苓散类方

        a.五苓散:由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等药组成,主治外感风寒、内聚水湿之证。主要临床用来治疗头痛,发热恶寒,小便不利,水肿身重等;

        以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此方可适用于所有浮肿患者,包括心性浮肿、肝性浮肿、肾性浮肿等;

        b.此方去桂枝,名四苓散,主治水肿,又治内伤饮食,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少腹作胀;

        f.此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g.此方去桂枝、泽泻,名猪苓散,治病在膈上,呕吐思饮者;

        h.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治小便不利;

        i.加苍术,名苍术五苓散,治寒湿;

        j.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

        k.家生石膏、滑石、含水石,名桂苓甘露饮,清六腑之热;

        l.加人参,名春泽汤;再加甘草,合四君子,亦名春泽汤,均可治疗无病而渴或病差而渴。

        本系方剂大多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均属中药和解剂范畴。

        1.柴胡汤类方

       

        ①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代表方,由柴、芩、参、草、姜、夏、枣等七味药物组成,主治少阳证,即半表半里证。临床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苔薄白。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证与亚急性、慢性炎症之全身反应性临床表现相类同,因此人们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肝炎、胰腺炎、胸膜炎、盆腔炎、关节炎、胃炎、肠炎之亚急性、慢性过程,经常取得满意疗效。本方通过多变的加减法,对其他疾病之对症治疗亦能得心应手。

       

        加减: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党参,加瓜蒌;

        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

        胁下痞鞭,去大枣,加牡蛎;

        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外有微热而不渴,去党参,加桂枝;

        咳嗽者,去党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②柴胡桂枝汤: 为小柴胡汤加桂枝,主治太少合证,即小柴胡汤证和桂枝汤证,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头痛,发热恶寒等症。

       

        ③大柴胡汤: 为小柴胡汤去党参,加枳实,大黄,白芍,主治少阳阳明合证,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郁郁微烦,心下痞鞭,腹满而痛,大便燥结,舌苔黄厚燥,脉弦有力。

       

        ④复方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加川楝子,元胡,木香,公英,可治疗急性胆囊炎、溃疡病穿孔等。

       

        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为小柴胡汤加茯苓、铅丹、桂枝、大黄、生龙骨、生牡蛎,主治三阳合证,神浮阳越,临床主要表现为“伤寒***日,胸满烦惊,谵语,一身尽重”。

       

        ⑥柴胡陷胸汤: 为小柴胡汤加瓜蒌、黄连、枳实,治疗往来寒热,胸膈饱闷,按之则痛,口苦苔黄。

       

        ⑦柴平汤: 即小柴胡汤加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治肝气郁结,胸胁疼痛。

       

        ⑧柴胡加芒硝汤: 即小柴胡汤加芒硝,治“伤寒十三日,腹满谵语者”。

       

        ⑨柴胡桂枝干姜汤: 为小柴胡汤去半夏、姜、枣,加桂枝、干姜、花粉、牡蛎,治胸胁满而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

        2.四逆散类方

       

        ①四逆散: 为本类方之代表方剂,为调和肝脾、和解内外之主方,该方由柴胡、枳实、白芍、甘草四味药物组成,《伤寒论》谓此方主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说明此方可治疗由于全身各系统之疾病引起之四肢逆冷。

        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认为上述主治可归纳为调节内外,其意在使内外之阴阳调和,四肢逆冷乃解。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证为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之手足逆冷,这种植物神经功能之紊乱可由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引致。

       

        另外,四逆散尚可调和肝脾。所谓调和肝脾,即治疗肝胃不。肝胃不和的实质是肝木克土,临床表现为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胸胁胀满。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可治疗慢性胃部疾患和慢性肝脏疾患。

       

        ②柴胡疏肝散: 为四逆散加川芎、香附,是肝郁胁痛的首选方,适应一切肝病之肝痛。

       

        ①逍遥散(《合剂局方》)为此类方剂之代表方,由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柴胡煨,薄荷组成,为主治肝郁脾虚之主方。临床适应证为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胸胁苦满,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体乏无力。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适应慢性肝病,胃病,胆囊及胆道疾患。

       

        另外,依据肝主冲任的理论,此方是中医调经之主方,适应于月经提前、错后、不定期。

        又依据肝开窍于目的理论,此方为中医治疗眼疾之主方,适应视网膜、球后视神经疾患等。

       

        ②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主治肝郁火旺之证。

       

        ③黑逍遥散:(《医略六书·女科指要》),为逍遥散加熟地,增加滋阴补血之力,主治肝郁脾虚、气血亏损。

       

        ④抑肝散:逍遥散去白芍、白术,加川芎、苍术、钩藤,主治肝郁燥烦,夜寐不宁。

        本系方药多出自《伤寒论》,大体可归纳为三组类方:白虎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除《伤寒论》原有方药外,后世诸家,尤其是温病学派对系统方药有大量补充。

        1.白虎汤类方

       

        ①白虎汤由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四味药组成,是《伤寒论》著名方剂,主治阳明经证(大热、大渴、大汗、大脉)。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本方加减化裁,可治疗一切高热疾患,即适合于各种感染性疾患之发烧,又适宜于各种理化因素引起的发烧,有人称此方为中医热症之首方,是不过分的。

       

        ②人参白虎汤:即白虎汤加人参,主治里热炽盛、气阴两虚。

       

        ③白虎加桂枝汤:即白虎汤加桂枝,主治“温疟者,其脉平,身无寒但热,关节疼烦,时呕。”亦有用此方治风湿性关节炎,伴发热、血沉快。

       

        ④白虎加苍术汤:即白虎汤加苍术(《活人书》),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头痛如裹,烦热胸闷,口渴不饮。

       

        ⑤羚犀白虎汤:白虎汤加羚羊角,犀角(可用水牛角代之),主治外感温病,气血两亏,高热烦渴,神昏谵语。

       

        ⑥化班汤:白虎汤加玄参,犀角,主治热入血分,谵语,发斑,舌绛苔黄。

       

        ⑦竹叶石膏汤:人参白虎汤去知母,加半夏、麦冬、竹叶,主治余热未情、气阴两伤,证见身热多汗,口干喜饮,虚羸少气,气逆欲呕。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适合于一切热病后期,病人存在明显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且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之候。

        2.承气汤类方

       

        此类方多出自《伤寒论》,

       

        ①大承气汤为此类方剂之代表方,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主治阳明腑证,证见痞、满、燥、实四证。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加减化裁可治疗一切急腹症,包括阑尾炎、肠梗阻、胆囊炎、胰腺炎等。

       

        ②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主治胸腹痞满,苔老黄,脉滑数。

       

        ③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治腹痛拒按,舌苔老黄,脉滑数。

       

        ④三化汤(《活法机要》):大承气汤去芒硝,加羌活,治中风,便溺阻隔。

       

        ⑤凉膈散(《局方》),调胃承气汤加黄芩、连翘、栀子、薄荷、蜂蜜,主治肺胃实火,证见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咳唾血痰,口舌生疮,苔黄脉数。

       

        ⑥大陷胸汤:小承气汤去甘草,加甘遂,证见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燥结,口舌干燥,小有潮热。

       

        ⑦大陷胸丸: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练蜜为丸,主治与大陷胸汤略同,惟其作用较缓和,适合于该病发病较缓者。

       

        ⑧桃核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主治膀胱蓄血证,证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自利,大便下血。

       

        ①泻心汤方出《金匮要略》,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组成,主治邪火内炽所形成的各种病变,如高热、便秘、溲赤、舌苔黄厚腻、脉数、胸中烦热、黄疸、吐血、衄血、疔疮痈肿。

       

        ②此方加枳壳、木香,名胆道排石汤2号(大连医学院),主治胆石症、胆囊炎。

       

        ③枳实导致汤(李东垣):枳实、白术、茯苓、泽泻,主治湿热交阻于胃肠,下痢赤白等证。

       

        ④附子泻心汤:泻心汤加附子,主治心下痞鞭,恶寒,汗出。

       

        ⑤半夏泻心汤:泻心汤去大黄,加半夏,干姜,党参,大枣,甘草,主治寒热互结于胃肠,临床证见心下痞鞭,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

       

        ⑥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主治呕而痞,肠鸣下利,纳谷不化,烦躁不安。

       

        ⑦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加生姜,主治呕而痞,肠鸣下利,干噎食臭。

       

        ⑧葛根芩连汤:泻心汤去大黄,加葛根、甘草,主治汗出而喘,身热不利。

       

        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泻心汤去大黄,加黄柏、栀子,主治火热成毒证,如疔痈、疮疡、丹毒、发颐等一切火聚成毒之证。

       

        今年日本学者报告本方治疗老年性痴呆甚效。

       

        ⑩石膏汤(《外台秘要》):泻心汤去大黄,加黄柏、香豉、栀子、麻黄、生石膏,主治表证入里化热,证见头痛无汗,发热恶寒,口渴面赤,燥烦。

       

        ⑾普济消毒饮(李东垣):泻心汤去大黄,加板蓝根、玄参、牛蒡子、马勃、连翘、陈皮、甘草、僵蚕、柴胡、薄荷、桔梗、升麻,主治热毒上功所致之痄腮发颐,大头瘟证,头面丹毒等,以知其对流行性腮腺炎有特效,可抑制腮腺炎病毒。

        本系方剂指由四君子汤与四物汤二方加减化裁而来的系列方剂。两方出自《合剂局方》,四君补气,四物补血,均属扶正固本之要方。有时二者单独加味,组成一系列宜气固本剂和养血补血剂;有时二方相互结合,形成气血双补剂。总之本系方药是中医扶正固本之重要系列。

        1.四君子汤类方

       

        ①四君子汤为著名方剂,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药组成,主治脾胃气血证,临床表现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本方为中医治疗虚寒性脾胃证候的基础方。

        拨那个西医角度来看,此方可治疗一切胃肠道慢性疾病,包括溃疡病、萎缩性胃炎、结肠炎、慢性痢疾等,另外还可以治疗贫血、神经衰弱、脱发等,总之凡属全身功能低下的疾病,多可以此方加味化裁治疗。

       

        ②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治疗脾胃虚寒,胸膈闷满。

       

        ③异功散(《小儿药证直决》):四君子汤加陈皮,主治脾胃虚寒,不思饮食。

       

        ④香砂六君子汤(《局方》):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主治脾胃虚寒,脘腹疼痛。

       

        ⑤六神散(《效良方》):四君子汤加扁豆、黄芪、姜、枣,主治脾胃虚弱,津气不足,虚乏身热。

       

        ⑥参苓白术散(《合剂局方》):四君子汤加山药、白扁豆、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缩砂仁,主治脾胃气虚,湿滞中焦,临床证见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脘腹胀满,肠鸣腹泻。

       

        ⑦归脾汤(《济生方》):四君子汤加当归、圆肉、木香、远志、酸枣仁,主治心脾两虚,证见淹没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⑧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四君子汤去茯苓,加当归、唤起、陈皮、柴胡、升麻,主治中气不足,证见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或兼自汗,渴喜热饮,头痛畏寒,脉虚大;或兼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⑨调中益气汤(《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木香,易白术为苍术,主治中气不足,脾胃湿滞,气机不畅而见的胸闷体倦。

       

        ⑩黄芪人参汤(《脾胃论》):主治夏日暑热太盛,热伤元气,乏力,困倦,发热,厌食,汗出不止。

       

        ⑾升阳益胃汤(《兰室秘藏》):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半夏、羌活、独活、白芍、防风、茯苓、泽泻、黄连、生姜、大枣,主治脾胃气虚,脘腹不舒,肢节疼痛。

       

        ⑿妙香散(《和剂局方》):归脾汤加麝香、辰砂、山药、桔梗,主治心气不足,意志不定,惊悸恐怖,喜怒无常。

       

        ⒀归脾汤加生脉散为治疗低血压之效方。

       

        2.四物汤类方

        ①四物汤为著名方剂,由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四药组成,主治营血虚损,冲任不和,临床见妇人经血不调,脐腹作痛,崩中漏下,血瘕积聚,颜面不华,舌淡苔薄,脉沉细。

        西医认为本方临床用途甚光,可用于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陈旧性宫外孕等,此外尚可用来治疗肝脏疾患,冠心病,皮肤病及外伤等。

       

        ②胶艾汤(《千金翼》):四物汤加阿胶、艾叶、干姜、甘草,治胎产崩漏。

       

        ③胶艾四物汤(《古今医鉴》):胶艾汤加蒲黄、 黄连、 黄芩、 生地、 栀子、地榆、白术、甘草,主治妇人血虚火旺,血崩不止。

       

        ④桃红四物汤(《古今医鉴》):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易白芍为赤芍,治血虚血淤,广泛适用于跌打损伤,妇产可症块,经闭,痛经,死胎不出,恶露不止。

       

        ⑤知柏四物汤(《证因脉治》):四物汤加知母、黄柏,治血虚兼阴虚火动,此方以蜂蜜练为丸,名公用于汤剂类同,惟药效较缓。

        ⑥艾附暖宫丸(《直指方》):四物汤加艾叶、香附,以蜡糊为丸,主治血虚宫寒久不受孕。

       

        ⑦玉镯散(《本事方》):四物汤加调胃承气汤,治疗经团腹痛拒按,六脉有力。

       

        ⑧佛手散(《本事方》):四物汤去熟地、白芍,治妇人血虚感冒,胎动下雪,胎死腹中。

       

        ⑨八珍汤(《丹溪新法》):四物汤加四君子汤,主治气血两亏,营卫双虚。再加黄芪,肉桂,名十全大补汤(《局方》),气血双补力更大。

       

        ⑩学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柴胡、枳壳、甘草、桔梗、牛膝,主治上焦淤血,症见头痛,胸闷,胸中烦热,急躁易怒,心悸不眠,呃逆干呕。

        此方乃当前广泛运用之方剂,西医诊断之偏头痛,动脉硬化之头晕,头痛,耳鸣,冠心病,皆可以此方治疗获效;尚可治疗神经衰弱,盆腔炎,不明原因之发热。

       

        ⑾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元胡、五灵脂、甘草、乌药、枳壳、丹皮、香附,主治膈下血瘀,两些积块,胁疼不移。

        ⑿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元胡、蒲黄、五灵脂、没药、干姜、肉桂、小茴香、主治少腹血淤,经来腹痛。

       

        ⒀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去生地、当归,加老葱、姜、枣、麝香,主治头面血淤,耳聋,酒糟鼻。

       

        ⒁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去生地、赤芍,加没药、五灵脂、甘草、地龙、秦艽、香附、牛膝,主治气血痹阻,关节疼痛,全身疼痛。

       

        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去生地,加地龙、黄芪,主治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蹇涩。

       

        ⒃冠心Ⅱ号(北京地区协作组方):为四物汤去生地、当归,加红花、降香、丹参,主治冠心病、心绞痛之效方。

       

        ⒄生化汤(《付青主女科》):四物汤去芍药、生地,加桃仁、黑姜、甘草,主治产后胞寒,淤血内阻,症见少腹冷痛,恶露不行,我国居民产后常规用此方。

       

        ⒅温经汤(《金贵要略》):四物汤去生地,加党参、阿胶、麦冬、桂枝、丹皮、生姜、半夏、甘草、吴茱萸,主治冲任虚寒,淤血阻滞,临床症见月事不调,经期错后,或逾期不止,少腹冷痛,久不受孕,另外尚可治疗暮即发烧,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先有肾气丸,此方出自《金贵要略》,由生地、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附子、桂枝八药组成,即六味地黄丸加附桂。五代时著名小儿科医家钱乙将上方之桂、附去除,定名六味地黄汤,以此方加减化裁,出现了一系列以补肾为主要功能的方剂系列。

        1.六味地黄汤(丸)类方

       

        ①六味地黄汤又叫六味地黄丸,方出《小儿药证直诀》,此方可汤服,亦可炼蜜为丸,故有汤、丸两种名称。此方由生地(熟地亦可)、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组成,为滋补肾阴之代表方。治疗症状为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

        现代医学认为,此方之适应症大多与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有关,同时此方可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临床对白血病、食道癌、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慢性肾炎、慢性肝炎、红斑性狼疮、肺气肿、肺心病、妇女月经不调均可加减使用。

       

        ②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系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治阴虚火旺,内热著者。

       

        ③杞菊地黄汤(《医级》),系六味地黄汤加枸杞、菊花,治肝肾阴虚,眼花涩痛。

       

        ④都气丸(《医宗己任编》),系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治肾不纳气,呼吸困难。

       

        ⑤八仙长寿丸(《医级》),系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治肺肾阴虚,喘咳频频。

       

        ⑥左归饮(《景岳全书》),系六味地黄汤去丹皮,加枸杞、甘草,治肾水不足,阴液亏损,腰酸遗精,口燥盗汗,大渴引饮。

        2.肾气汤(丸)类方

       

        ①肾气丸,此方出自(《景岳全书》),为补肾阳之代表方剂,方由干地黄、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组成,适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形寒怯冷、自汗、尺脉弱;同时亦适应在上述症候基础之上出现的阳痿、遗精、早泄、全身浮肿、小便不利之证。此方意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所谓“益火之源”即补肾壮阳之意。

       

        ②济生肾气丸(《济生方》),系肾气丸加车前子、牛膝,治阳虚水泛,浮肿尿少。

       

        ③十补丸(《济生方》),系肾气丸加鹿茸、五味子,治阳虚日久,面色黧黑,手足冷肿,腰膝无力,身体羸瘦,腰痛酸楚。

       

        ④右归饮(《景岳全书》),系肾气丸去丹皮,加杜仲、枸杞、甘草,治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⑤补肾丸(经验方),系肾气丸去丹皮,加黄芪、*羊藿、破故纸、五味子、仙茅、巴戟天、杜仲、鹿茸、枸杞子、大云,治疗阳痿遗精、腰酸腿冷。

       好了,今天关于喘证 苓桂术甘汤 按语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喘证 苓桂术甘汤 按语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喘证 苓桂术甘汤 按语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