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各地美食 各地美食

老将肉片汤_老姜肉片汤怎么做

ysladmin 2024-05-14 人已围观

简介老将肉片汤_老姜肉片汤怎么做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老将肉片汤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老将肉片汤

老将肉片汤_老姜肉片汤怎么做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老将肉片汤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老将肉片汤的话题。

1.有关北京小吃(急!!!!!!)

2.出自史记的故事

3.民国时期,给我介绍下汤恩伯汤总司令。其军事才能如何?

老将肉片汤_老姜肉片汤怎么做

有关北京小吃(急!!!!!!)

       北京小吃

       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

       著名的北京小吃有:

       ·面食类:

       艾窝窝、炸酱面、褡裢火烧、驴打滚 等

       ·火锅类:

       豆汁、炒肝、爆肚、卤煮火烧 等

       ·油煎类:

       油条、炸糕、灌肠、焦圈 等

       ·饮品类:

       酸梅汤、莲子粥 等

       去哪里吃正宗的北京小吃呢?

       ·东华门夜市

       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咸的,要什么就有什么!凉粉、扒糕、莲子粥、酸梅汤、红果酪、杏仁豆腐、烤肉串、烤龙虾、烤鱿鱼、炸蚂蚱、炸蝎子、炸蚕蛹,又多又全又卫生。从新东安市场到东华门大街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护国寺小吃店

       从庙会中的“碰头食”传下来的北京小吃,经过改良得精细起来,没了过去的“个儿大、经吃、一个就饱”的粗糙;墩儿饽饽、枣卷果都小巧可爱;姜汁儿排叉、糖耳朵可谓是百般玲珑。

       ·锦芳小吃

       从民国创始至今的小吃店,有麻团、杏仁茶、艾窝窝、奶油炸糕、炒疙瘩等等,以元宵最为有名,有山楂、青梅、挂花、豆沙、什锦、奶油、椰蓉等十几种陷儿。

       ·著名的小吃一条街还有:

       王府井小吃街、什刹海小吃一条街(原前门小吃迁来)等

       北京小吃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虹桥 时间:2006-5-16 9:53:48 生活录入:夏日 责任编辑:夏日

       北京市一个文化古都,其小吃历史悠久,特色名菜及风味小吃至少二、三百种。

       北京菜又称京菜。主要指宫廷菜(以仿膳饭庄为代表)、宫廷菜(以谭家菜为代表)、清真菜和地方风味菜。北京地方风味菜由鲁菜转化而来,受其他菜系影响(粤、州、湘、鲁、苏、闽、浙、皖为中八大菜系),品种、口味都有变化。烤鸭、涮羊肉、烤肉是北京特有的三大名莱。八大菜系在北京都有名餐馆。较有名的还有孔膳堂经营的孔府菜。

       北京小吃俗称“碰头食”或“菜茶”,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而形成,品种多,风味独特。北京小吃大约二、三百种。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头、爆肚、白魁烧羊头、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点(如小窝头、肉末烧饼、羊眼儿包子、五福寿桃、麻茸包等)以及作零食或早点、夜霄的多种小食品(如艾窝窝、驴打滚等)。其中最具京味特点的有豆汁、灌肠、炒肝、麻豆腐、炸酱面等。一些老字号专营其特色品种,为仿膳饭庄的小窝窝、肉末烧饼、豌豆黄、芸豆卷,丰泽园饭庄的银丝卷,东来顺饭庄的奶油炸糕,合义斋饭馆的大灌肠,同和居的烤馒头,北京饭庄的麻茸包,大顺斋点厂的糖火烧等,其它各类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饮食摊上均有售。

       清代《都门竹枝词》写道:“三大钱儿买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也说明北京历来有许多风味小吃。

       北京烤鸭:有“天下第一美食”之称,为誉满中外的佳肴。北京烤鸭有焖炉烤鸭和挂炉烤鸭。焖炉烤鸭是凭炉墙热力烘烤鸭子。炉内温度先高后低,烤出的鸭子外皮酥脆,内层丰满,肥而不腻。挂炉烤鸭是用枣、桃、梨等果木烧烤鸭子。所烤鸭子也是外焦里嫩,而且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北京涮羊肉:以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之阉割绵羊为最佳。取其磨裆、大小三岔、黄瓜条、上脑等部位之肉,约13斤左右。每斤肉切出一寸宽、四寸长之片约80片。所用佐料有芝麻酱、酱油、酱豆腐、韭菜花、卤虾油、香菜、葱花等。锅底有海米、口蘑等。同时还佐以粉丝、白菜、冻豆腐、糖蒜等清口之物。

       北京烤肉:包括牛肉和羊肉。烤法是用一种烤肉专用工具——铁炙子。它是由熟铁制成直径约二尺的圆铁盘,下面烧木柴,上面烤肉。先将肉片放入调好的佐料中浸透,桌上放铁炙子,铁面用羊尾油擦拭,下面用松木或松塔烧火,上面放葱丝,把浸好佐料的肉片放在葱丝上,用特制的长约一尺半的大筷子翻动,待牛肉呈现酱紫色,羊肉呈白色时,即可食用。边翻边吃。

       北京水饺:是一种北方食品,叫做“扁食”,老北京满、蒙旗人称“煮饽饽 ”,视为美食,俗语说“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饺子按其包馅可分种: “荤饺子”:羊肉白菜馅、猪肉韭菜馅、牛肉酸菜馅、牛肉芹菜馅、猪肉冬笋馅、牛肉胡萝卜馅、猪肉三鲜 (茭白、冬笋、玉兰片)馅,此外还有海参、虾仁、玉兰片三鲜馅,鸡、 鸭、口蘑丁三鲜馅等。“素饺子”:即全素煮饽饽,以炸货(如油果、炸豆腐)、黄花、木耳 、香菇、胡萝卜、大白菜为馅。

       锅贴儿:将生饺子在铛上烙成一面焦,谓之“锅贴儿”。

       褡裢火烧:有荤素两种。这种长方形的火烧互相粘连在一起,就像旧时装钱物的“布褡裢”,故名褡裢火烧。其味道与馅饼差不多,只是形状不同而已。

       水晶门钉:北京风味小吃中有咸鲜味的门钉肉饼,还有一种香甜风味的水晶门钉,它用发面制成,制作时将发好酵的面加适量碱面和白糖揉均匀,用白面平铺在纸上,上笼蒸过取出,晾凉后擀碎过箩,用猪板油切小丁,青红丝,瓜子仁、葡萄干与白糖和糖桂花一起搓匀成水晶馅。用发面包成6.6厘米高,3.3 厘米粗,顶子上头为圆球形状,收口朝下,入笼蒸熟。水晶门钉颜色白净,馅儿呈半透明状,松软油润,甜香可口,门钉肉饼是清真的回民食品,水晶门钉则为汉民食品。

       北京年糕:花色品种很多,仅凉糕的品种就有盆糕、馅糕、米糕、豆面糕、塔糕、艾窝窝、豆渣糕、卷糕、藕丝糕、粽子等十多种。凉糕用料有整米、碎米、米粉之分,成熟方法也有蒸煮之别。

       艾窝窝最为典型,形似大元宵,是将江米蒸熟,揉成圆团,再把由白糖、芝麻、山楂、豆沙做成的馅包在里面,外皮滚些干熟米粉。民间有句顺口溜:“白粘江米入蒸锅,什绵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

       “驴打滚儿”, 用豌豆粉和黄豆粉(也有用江米粉的),混合蒸熟,卷上豆沙馅,再滚于炒豆面中成型,卖时切段。民间称说是“红糖水馅巧安排,黄米成团豆里埋”。

       炸酱面:常见的是猪肉丁炸酱。纯是以半肥瘦猪肉丁加葱、姜、蒜等在油锅炸炒,加黄稀酱,盖上锅盖小火咕嘟10分钟。这时,肉丁被黄酱 咕嘟透了,肉皮红亮,香味四溢。还有木樨(鸡蛋)炸酱、炸豆腐丁酱、烧茄子丁酱等素品,油而不腻。面码儿则是青蒜、香椿芽、豆芽菜、青豆嘴、小水萝卜缨 和丝、焯过的鲜豌豆、黄瓜丝、扁豆丝、韭菜段等。

       麻酱面:即芝麻酱面,是老北京人夏天的便饭。面条煮好从锅里捞出 放入冷水中泡凉,浇上芝麻酱(放盐,以水调好)、花椒油(用香油炸好的花椒油趁热放入酱油内)、米醋,再放上腌胡萝卜丝、青蒜、小水萝卜 丝、豆芽菜、香椿芽等。吃起来有如扒糕、凉粉的风味。

       卤面:俗称“打卤面”。打卤通常是以煮猪肉的汤或以羊肉煸锅,放入黄花、木耳、蘑菇,勾芡后泼上鸡蛋花儿。 也有不勾芡的,汤内加鹿角菜,成为清汤的浇汁,称“氽儿卤”。

       螺蛳转儿:半发面抻成细条,放入芝麻酱与花椒盐,盘在一起,如螺蛳状。把它摁平了,先在铛上烙,后在码道烤,烤好后外面脆面里面暄。当天售不完的螺蛳转儿再烤一两次,叫“干蹦儿”,用手一拍就碎,吃着蹦焦酥脆。

       芸豆卷:芸豆卷本是民间小吃。据传清光绪年间一个夏日,慈禧太后偶尔听到红墙之外有铜锣声和吆喝声,遂问是做什么的,并唤来卖货人,品尝了他的芸豆卷,觉得好吃。于是将此人留在宫内为她专做小吃,芸豆卷也就成为清宫御膳珍品。

       豌豆黄: 将豌豆煮烂,去皮,加白糖、桂花、小枣成糊状,点以石膏,冷却后切成方块,入口即化,是夏季消暑佳品。它是北京的传统夏令消暑小吃,曾是清宫御膳名品。

       豆汁儿:一种典型的北京食品。用做绿豆粉或团粉的粉浆,经过发酵而成。食用前,用锅煮沸。喝时有种特殊的酸味。喝豆汁儿时一般也配食焦圈儿和辣咸菜丝儿。

       焦圈儿:又叫“小油鬼”, 象手镯样的双条面圈,油炸时间稍长,呈褐色时才出锅,吃起来焦脆酥香。从前北京粥铺的早点,讲究吃马蹄烧饼夹焦圈儿,喝甜浆粥;喝豆汁儿时一般也配食焦圈儿。焦圈儿是从清宫御膳房传出来的食品。

       薄脆:薄脆也是一种油饼,不过这种油饼特别薄,甚至可到“透明”的程度,吃起来特别脆,故名“薄脆”。

       焖子:也是用团粉做的,质软、透明,既象凉粉,又象豆腐。也是切成小片,放在平底锅里煎,只用素油。

       灌肠:是北京人爱吃的小吃,也是一种大众街头小吃。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灌肠分两种:一种为大灌肠,用猪肥肠洗净,以优质面粉、红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种原料调料配制成糊,灌入肠内,煮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上盐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另一种叫小灌肠,用淀粉加红曲水和豆腐渣调成稠糊,蒸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盐水蒜汁食用。灌肠外焦里嫩,用竹签扎着吃,颇显特色。

       油茶: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

       面茶:面茶与“茶”无关,是用小米粉和敉子粉熬成的一种较稠的粥。盛在碗里加一层芝麻酱和少许花椒盐。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为什么要用这种吃法呢?这与品尝面茶的风味有关。

       酸梅汤:是清宫御膳房为皇帝制作的消暑解渴饮料,后来流传到民间。它比西欧传入我国的汽水要早150年。酸梅汤的原料是乌梅、桂花、冰糖、蜜四种。《本草纲目》说:“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它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乱、痢疾,神话小说《白蛇传》就写了乌梅辟疫的故事。乌梅泡发以后,放上冰糖、蜜、桂花一起熬煎,冰镇之后就成了酸梅汤。

出自史记的故事

        麻辣水煮鱼这道菜非常的好吃可口,并且麻辣鲜香,非常的下饭,并且其中搭配的辣椒还有一些麻椒,然后整道菜的口感是非常棒的,再加上红油的加成,让这道菜显得非常的亮丽,并且色香味俱全,是一道经典的酸菜,而且做法也比较的简单,是我们很多新手小白都可以进行制作的一道菜。

        制作这道菜我们要准备一些鱼肉,最好是草鱼肉,一般准备400克左右,如果人多的话也可以多准备一些,最多准备1000克,我们在购买鱼肉的时候,最好选择商家杀好的鱼,我们拿回家不用处理就可以直接制作。然后准备一些时令蔬菜,比如豆芽,青菜,不爱吃的话也可以准备一些榨菜,都可以。然后就是准备各种辣椒,增香的辣椒和增味的辣椒都可以准备一些,并且我们如果有比较辣的辣椒的话,也可以准备一些,如果不能太吃辣的话,也可以准备一些不太辣的辣椒。然后准备一些麻椒,和一些调味料,葱姜蒜,食用油。

        ?首先我们将鱼肉改刀,去掉鱼头和鱼尾,然后只要鱼身,将鱼肉进行改刀切成比较薄的鱼肉片,然后将鱼肉放到碗中,加入一些料酒和葱姜蒜,进行腌制。之后我们起锅烧油,然后加入各种酱料,比如豆瓣酱等,先将调料炒好,然后加入处理过的青菜进行炒制,之后就是加入鱼肉进行炒制,然后加入水,将水烧开,然后就是进行炖煮,炖煮的时间不能过长,将鱼肉吨熟即可。

        鱼肉吨熟之后,我们盛到盆中,然后撒上一些小葱花,辣椒,麻椒,之后就是烧一些食用油,将油烧热之后泼在我们准备好的料上,然后这道美味可口的麻辣水煮鱼就做好了。

民国时期,给我介绍下汤恩伯汤总司令。其军事才能如何?

       将相和: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百发百中

       一次,魏文侯召见外臣李克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文侯对李克道:“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魏国尚不够强大,想要设置国相帮我治理国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们过去的举止表现就可以确定了。看其平时喜欢亲近哪些人;富裕时能给予别人什么;显贵时能举荐什么人;处于逆境时干什么事;贫困时不要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审察,心中就有数了。”魏文侯听后高兴地说:“听了你的话,选谁为国相之事,可以确定了。” 李克告别文侯后,来到翟璜家里,翟璜问:“听说国君召见先生去选荐国相,最后选定谁做国相?”李克答:“魏成子。”翟璜愤然变色说:“我有哪一点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为我所推荐;君王为邺城之事忧愁,我又荐举了西门豹前往治理;国君要讨伐中山国,是我举荐了乐羊子而取胜;攻克中山之后,无人守卫,是我举荐了先生您去任职;世子缺少老师,也是我推荐了屈侯鲋。你说,哪一点我不如魏成子?”李克听后义正辞严地反问:“当初把我推荐给国君,你难道不是为结党营私以求做大官吗?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虽享有俸禄千种,但9/10用于为国招贤,1/10用于个人生活。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属天下奇才,君尊为师,向他们学习治国之道;而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只是当臣来用。由此可见,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翟璜听了李克一席话,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两个跪拜大礼说:“翟璜实在是无知,刚才说了不少错话,愿向您学习。”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刘邦记仇》

       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 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结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刘邦时常带这些人到大嫂家吃饭。大嫂非常讨厌这个小叔子。 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 等到刘邦终于做了皇帝,分封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询问原因,这位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个长辈了。"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刮'的意思)。

       《荆轲刺秦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在这个故事里,被歌颂最多的历来是荆轲。当然,他是故事的主角。但在我看来,更值得尊敬的是故事中很少被后人提起的两位:田光和樊於期。 秦国人快打过来了,燕太子丹让田光帮着出主意,田光就向他推荐了荆轲。临别,太子丹小里小气地对田光说:"我跟你说的可都是国家大事呀,可千万不能泄露出去呀。"结果田光回去对荆轲说: "太子这是不相信我啊,我一把岁数的人了,做事不能让人信不过。 你告诉他,就说田光已死,不会泄露什么了!"---遂自刎。樊於期本是秦国的将军,不知道怎么得罪了秦王,九族被诛,只身逃到了燕国,秦王还不罢休,悬赏千金要他的头;荆轲欲刺秦,苦于无法取信于秦王,便径直找到樊於期,说:"我要是能把你的头献给秦王,他一定肯见我,我左手揪住他的袖子,右手给他一刀,你觉得怎么样?"樊於期说:"这正是我天天咬牙切齿想干的啊,多谢你教我这一招!"--遂自刎。

       《鸿门宴》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王朝的部队,刘邦先破咸阳(秦始皇的都城),但刘邦兵力不及项羽,项羽大怒,派当阳君击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季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壁一双,并向大将军(亚父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却拨剑将玉斗撞碎。

       后人将鸿门宴喻指暗藏杀机。

       可爱的孔子

       大思想家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不避艰辛,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奔走游说。

       一日来到卫国,寄住在一个名叫蘧伯玉的家中。卫国君主灵公,有个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就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想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一定会拜见我们南子夫人,我们南子夫人也想见见您。”孔子辞谢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来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后就叩头行礼,美貌绝伦的南子夫人也在帐中盈盈回拜,行动时,所戴环佩玉器发出叮当撞击的清脆响声,此情此景,令谨尊礼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后,孔子再见到弟子们就有些讪讪的,自己解释说:“我本来就不愿意见她,既然迫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嘛。”

       子路不爱听,孔子急得发誓:“我假若不对的话,上天一定厌弃我!上天一定厌弃我!”

       一天,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郑国有一个人看见了孔子,就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国卿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与孔子见面后,就把原话如实转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他说我像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一次,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因为孔子与卫国相亲,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备,和蒲人打斗在一处,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你发誓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马上发了誓,并和蒲人订立了盟约,蒲人这才放他们出城。

       孔子出了城却直奔卫国,子贡说;“与人订了盟约也可以违背吗?”孔子从容笑曰:“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在神那里是不算数的。”

       远交近攻

       出处: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 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 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 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 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 望。

       一饭千金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奇货可居

       出 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

       异人是秦王的庶孙,在国外作人质,车马及日常供给都不充盈,生活窘困,郁郁不得志。 阳翟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去邯郸,见到嬴异人,说:“这是可以屯积起来卖好价钱的奇货呀!”于是前去拜见异人,说:“我可以提高你的门第!”异人笑着说:“你先提高自己的门第吧!”吕不韦说:“你不知道,我的门第要靠你的门第来提高。”异人心中知道他有所指,便邀他一起坐 下深谈。吕不韦说:“秦王老了。太子宠爱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你兄弟二十余人中,子是长子,有继承秦国的条件,又有士仓辅佐他。你排行居中,不太受重视,长久在外做人质。如果太子即位做秦王,你很难争得继承人的地位。”异人说:“那怎么办呢?”吕不韦说:“能够确立嫡子继承人的,只有华阳夫人。我吕不韦虽然不算富,也愿意拿出千金为你到西边去游说,让她立你为继承人。”异人说:“如果能实现你说的计划,我愿意分割秦国与你共享。”

       张良拜师

       出 处 《史记· 留侯世家》

       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 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几眼,老 人见张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面去了。 老人对张良说:"喂!你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再一看,老人胡子、头发都白了,又挺可怜他,就强忍住性子,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跟前。谁知那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还是忍住性子,便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 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大摇大摆地走了。张良望着老人背影,觉得很奇怪。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小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 张良连忙答应了。第五天早晨,他刚上桥,就见老人已经站在桥上了。老人生气地说:"你怎么让我老头子等你呀?这样可不行。要想学,再等五天吧!"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起身往桥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认错。老人瞪了他一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说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

       老人高兴地说:"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 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卷兵书,递给张良说:"你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大事业。"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快步走远了。 从此,张良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一位有名的军事家。

       赵奢秉公执法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元前271年,赵奢担任当时赵国的税务最高长官。赵国都城邯郸城里,赵王的弟弟平原君开了九家大型店铺,分别由其九个官家负责,这九个官家侍仗权势,偷税逃税,抗拒缴纳国家税款,并将前去收税的税务官打伤。赵奢闻此事,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冒着被杀、罢官的危险,依据当时的法律,果断地处死了这九个管家。

       这下子可把平原君惹火了,气势汹汹地找赵奢算帐,扬言要杀死赵奢不可。赵奢镇定自如,据理力争:“你是赵国国内受人敬重的权贵,如果任凭你家藐视税法,那么国家法律的力量就会被削弱;国家法律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国家的实力如果被削弱了,那么迥边的其他国家就会虎视耽耽,趁机侵犯我国,到时候,赵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富贵荣华:以你平原君所处的地位,如果能奉公守法,上下才能团结一致,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强大,国家强大了,政权才能稳定。”

       平原君被赵奢的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深深感动了,顿时怒气全消,内心十分惭愧,悄悄地走了。

       赵奢的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很快使赵国财务充实,国泰民安。赵国也由一个不太富足的国家,成为春秋战国烽火年代的七雄之一。

       公仪休拒鱼

       出 处 《史记·循吏列传》

       公仪休在鲁国为相,这个公仪休在饮食方面最大的爱好就是吃鱼。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献上了一条鱼。按咱们今人的“理解”,一个堂堂相国,收人一条鱼算什么,让人直接拎到厨房去得了。可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坚决不受。他的弟子们都劝他,你老人家最喜欢吃的就是鱼,如今人家送上门来了你怎么反而不要呢?公仪休解释说:“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才坚决不接受这条鱼的。你们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这条鱼而导致有朝一日丢了相位,虽然我喜欢吃鱼,却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如果我不收这条鱼,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够长久地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下面是一些名称:

       轩辕天子 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网开一面 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 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 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 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拔山扛鼎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先发制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别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面楚歌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无颜见江东父老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一败涂地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约法三章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鸟尽弓藏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记·赵世家》

       招摇过市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鸿鹄之志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积毁销骨 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毛遂自荐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脱颖而出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歃血为盟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因人成事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完璧归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胶柱鼓瑟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字千金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奇货可居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图穷匕见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肝脑涂地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多多益善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鸡鸣狗盗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狡兔三窟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襄阳之战,指的是1940年的第一次襄阳战役,也就是枣宜会战中围绕华中重镇襄阳的一系列战斗,日军主力为第三,第三十九师团,中方第五战区正面主力为黄琪翔指挥的第二十二集团军及第十一集团军一部。此战中国军队先败后胜,襄阳失而复得。由于枣宜会战中张自忠上将突出敌后血战殉国,一时震惊中外,襄阳的战斗因此变得并不那样抢眼。

       但是这一战中,汤恩伯军团(以第三十一集团军为主力)的动向我以为颇反映了这位将军此时的心态。

       会战打响之后,兵精粮足的汤军团作为第五战区首屈一指的精锐部队,如同以前几次会战一样,奉命担任战区战略预备队机动兵团,也就是说将作为反攻时的拳头使用。不过,此时的汤恩伯对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来说,大概有一点芒刺在背的感觉了。1939年随枣会战,汤对李的命令公开对抗,李耿耿于怀,有要法办汤恩伯的说法,但最终又拿带天子剑的汤司令毫无办法。

       这件事汤李谁更有道理至今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军令角度李完全占理,汤骄悍,违令,但他给大家的印象是毕竟还能打仗,这给他增加了不少同情分。然而,枣宜会战中在对汤毫无处置的情况下依然将其隶属于李的部下,不能不说是一大失误。试想,既然一年前李不能处置汤的违令,一年后李又怎么能指挥得动汤?!至少应该将汤调离第五战区以缓解矛盾吧。从军事角度,中国方面开战以前就是半身不遂,犯了兵家大忌。[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抗战中期以后,汤恩伯多有这样独立于顶头上司的“厚遇”,这种情况并不一定是坏事,比如薛岳,他也有这样的待遇,也不乏和何应钦白崇禧炒成一锅粥的情况,但是总的来说,他还是把自己的这种独立性用在灵活指挥作战上面,这种独立性一定程度上使白薛从上下指挥关系变为前后方的配合关系,白对全局的掌控加上薛对当地战区的了解相互弥补不足,所以斩获颇丰。汤就有些不同,他得到这种厚遇后与顶头上司更多的是对抗而不是配合,近到襄阳战役的李宗仁,远到中原战役的蒋鼎文,没有一个能够指挥的动他,或者能够和他配合好,这就不能说都是他的长官有问题,汤自己也要找找毛病了。

       李其实还有一个可能的做法,就是直接调动汤属下的部队,拆散汤军团,然而军委会偏偏给他一条命令是汤军团必须整体使用。从军事角度考虑,这个决定很有道理,那就是机动兵团的拳头一定要硬,分散使用汤军团,会削弱反击的力度。如果没有这条限制,我想李给汤拆台也一定不会客气。这会削弱汤的战斗力,可是与指挥上的半身不遂相比,军事角度上还算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幸的是李没有这个权力,所以李的兵力不够充足,枣宜会战打得比较乱。[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襄阳战役的前后经过大致如下:

       5月初,日军进攻枣阳,激战中右翼兵团张自忠部损失很大,张渡河督战,壮烈殉国,日军攻占枣阳后继续西进,和中央兵团黄琪翔部展开激战,黄是北伐系的老将,指挥习惯比较老化,应变不够迅速,同时,此战他的主力第二十二集团军是川军,而不是黄的粤军基本部队,彼此不够熟悉,因此在日军攻击面前节节败退。李宗仁的桂系部队也投入战斗,并且打得艰苦顽强,为了掩护主力撤退,173师师长钟毅战死沙场。5月31日,日军击溃新四旅河防部队突破襄河防线,黄琪翔部军心已乱,从襄阳溃退(黄在指挥部的黑板上大书“还我河山”,痛哭而走)。6月1日,日军兵不血刃占领重镇襄阳。

       襄阳失守全局震动,李宗仁严令黄全力收复襄阳。黄随即下令122师师长王志远指挥反击。军心尽失的状态下,用区区一个师反击襄阳,还是白退下来的部队,不免有些敷衍的味道。

       王志远,川军宿将,原343旅旅长,因122师师长王铭章在滕县战死递升(从滕县死守中突围而出的张宣武团长递升343旅旅长,也是后来滕县战役的重要史料提供人)。王接到这个命令,恐怕也觉得难以执行。但他从山东打到湖北,虽然在吃败仗,勇气还是有的,于是王指挥还算完整的师直属团,亲自带队反击襄阳,从当时的战场局势看,王志远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打这一战。[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怪异的事情发生了,当王突入襄阳的时候,却发现日军已经撤退。6月3日,同时出现了两份战报 – 王志远的122师“收复襄阳”,还有一份是汤恩伯的“本部克复襄阳”!

       襄阳的确夺回来了,但到底是谁攻克了襄阳呢?

       时候查明,王志远部攻击襄阳,进城以后发现日军已经撤退,王随即出城追击,直追到笕山,与日军断后设伏部队发生激战。王师长是四川人,熟读三国,知道这个地方是孙坚老大被伏兵打死的地方,觉得很不吉利,于是停止追击,回城发报报捷,这个时候,汤恩伯部离襄阳还有几十里呢!

       事情既然如此清楚,汤恩伯的捷报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看看汤军团这一阶段的行踪了。战役一开始,汤部就作为机动兵团主力,钻进了大洪山,虽然也有战斗,却没有张自忠,钟毅那样的血战。汤恩伯部被日军甩到了东面后方。日军派出第四十师团监视汤部,全军继续西进,汤想轻易截断日军并无机会,而血战一场和四十师团硬碰,固然可以吸引日军回头,汤却也不去做,他整个战役中始终和日军若即若离,实力没有受到大的损伤,这个表现和随枣战役如出一辙,相信李长官也拿他没办法。[cchere.net 西西河 萨苏]

       攻占襄阳以后,日军因为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感觉补给线太长,第五战区部队退却迅速,捕捉其主力的战略目的无法达到,而维持占领的兵力有不足,于是决定后撤,3日,日军撤出襄阳东归。

       这时,第五战区各部都退到了西边谷城一带,军心散乱,离襄阳最近的反而是东边的汤恩伯,于是,汤侦察到襄阳已经是一座空城,看出便宜,立即发出“我部克复襄阳”的捷报,准备四十师团撤退后立即出据襄阳,立一个轻松的大功。但他万万没想到有一个不要命的王志远,坏了他的如意算盘。

       这件事王志远作为一个杂牌师长,本来忍气吞声也就罢了,但他的前任师长王铭章就是因为汤见死不救战死的,王咽不下这口气,一状把汤告到军委会。笔墨官司打了许久,最终不了了之。

       从襄阳战役,我们看到那个血战南口的汤恩伯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从抢打硬仗(百灵庙)到勇打硬仗(南口),到软硬结合(台儿庄),到喜打巧仗(随枣战役)到专打巧仗(襄阳战役),汤恩伯在慢慢的发生变化,而他的骄横,却在一步步升级。不能不说,作为一个军事将领,这是一个负面的发展趋势。[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如果说汤只是骄悍,我以为还没有看透汤的心态发展。从台儿庄到襄阳,汤的确有坐视不救的硬心肠,但这个硬心肠都是对杂牌军的,而傲上,也一直是傲李宗仁这样的杂牌统帅,应该说,汤聪明得很,他知道自己的所为是能够为上峰(蒋)所接受的。只是此后到了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四省边区总司令任上,汤和十三太保,国民党嫡系大将蒋鼎文,又反映了汤的另一种心态。

       那就是对政治的痴迷,以及因此导致的对于实力的重视。

       国民党的军事大员,抗战中能够成为一方诸侯的并不太多,这种一方诸侯的意思不是省主席这个级别的,而指的是军阀性质的割据势力,即便是战区司令长官,在国民党体系中也不过是权力较大而已,搞成独立王国并不容易。抗战中,程潜,顾祝同,薛岳等都是一方大员,有很大的军事力量,但政治上依然脱不开蒋的掌控,对中枢影响甚微;何应钦,张治中虽然有影响但是没有自己的基本部队和地盘;李宗仁,冯玉祥等都是限制使用。真正能够形成一方势力的,只有三个人,那就是土木王陈诚,西北王胡宗南,中原王汤恩伯,还有一个建立了影子势力的戴笠。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地盘,并且一度别人无法打入,包括蒋介石也不能完全掌控他们的势力。细细分析,他们有着共同的五个特点:[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第一, 具备一定的能力,在国民党体系中属于干练人物。陈诚被称为国民党中仅有的“不贪污,肯做事”,胡宗南是黄埔一期高材生,人称“文有胡宗南,武有贺衷寒,又文又武李默庵”,汤恩伯有南口,台儿庄的战功底子,戴笠是国民党第一号特工奇才。

       第二, 有自己的基本部队和地盘,而且基本部队比较能打。陈诚的基本部队土木系十八军,地盘是中央的阳线,戴笠基本势力军统和忠义救国军,渗透到各个部门,地盘是中央的阴线,胡宗南基本部队第一军,地盘在西北,汤恩伯基本部队十三军(三十一集团军),中原四省边区。

       第三, 都属于浙江人,蒋介石嫡系,深受蒋的信任。这一点使蒋纵容他们的发展和对异己的吞并。然而,一旦功高震主,不知收敛,那就有杀身之祸。陈诚一度红极一时,蒋在远征军参谋案件上一发力,陈便应声而倒,一年多不得翻身。

       第四, 都有政治头脑和野心,虽然出身军界,都热衷于向政界发展。陈诚号称袖珍委员长,后来果然成为蒋的继承人;胡宗南喜欢以古人自比,枭雄锋芒毕露;戴笠把势力渗透军政两界;汤恩伯呢,在四个人中最为典型,他的政治思想在“手本”中暴露无遗,并且通过递交手本,为蒋介石了解其政治抱负,甚至以曹操自居,不知收敛。[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第五, 都出身卑微,于蒋有深刻的依附关系,所以这几个人虽然都有野心,并且皆以自己可为蒋身后第一人自诩,但蒋生前,却没有能力取而代之。蒋对他们,也隐隐有破格提拔,以对抗何应钦等老将宿臣的思路。

       这几个人中,汤恩伯显然有着他独特的一面。抗战前,汤在蒋系将领中没有陈诚和胡宗南那样显眼,又不象戴笠有着特殊的工作性质,因此,在这四个人中属于黑马。我想,抗战对于汤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首先,抗战给汤提供了不错的表现舞台,使他得以表现其军事才能,并得到了四省边区这样一块自己的地盘;其次,抗战的激烈艰苦,恐怕也让汤越来越不愿和日军死拼,因为死拼的部队主官固然可以得到尊敬,但实力的“存在”对座次更加重要;第三,汤和戴一样,对国际形势有较清醒的看法,是国民党中比较早的认识到日军必败的人物,因此抗战后期“等胜利”的思想比较严重。

       于是,汤在担任四省边区总司令以后,数年之间对日作战消极,只是通过大修工事组织防御,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到了发展自己的实力,拉拢胡宗南,戴笠组成势力集团,积极为蒋介石身后的继承问题打通道路,汤司令变成政客了。[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一个军事将领的政客化,往往就是他军事生涯的终点,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的将军们中盛产政治家,可就是忘了怎么打仗。

       何况汤本身的政治素养,决定了他在这方面难有作为,比如一度和他火热的戴笠,就对手下说过 –“胡宗南在关中要学左宗棠做西北王。没有料到汤恩伯做了中原王还不满足,竟想学起曹操来了。我劝他英雄本色是应该有大志的,但功高压主决无善终之理。”蒋介石可以容忍左宗棠,但恐怕容不了曹操,从蒋的手段看,汤若无中原惨败,难有善终。汤对政治的看法就是实力,具体地说就是兵力,因此他在中央除了蒋的宠信外并无多少势力。汤在四省边区,虽然没有积极的作战,却大肆扩充兵力,补充团,补充旅等部队到处建立,形成了足有四十万人的军事集团。实际上,这种良莠不分的做法,正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这是因为兵多,并不意味着战斗力的增强,中原会战汤部新扩编的部队战斗力极差,一触即溃,真正打仗,还要靠汤的老部队,扩军效果可谓微乎其微(当然如果没有日军的进攻,抗战结束后,这支部队会成为汤的一大资本)汤部在抗战开始,以精兵称雄,此时率领战斗力参差不齐的四十万大军,机动迟缓,纪律混乱,装备不一,对汤的指挥能力是极大的考验。事实上汤在这个考验面前得分没法说很高,我的感觉抗战后期的汤恩伯对政治更加敏感,对军事的灵感已经烟消云散,这个缺点在解放战争中越发的厉害。[cchere.net 西西河 萨苏]

       日军4月13日开始中原作战,5月6日就打通平汉线北段,完成主要作战任务,除许昌,洛阳(打到17日)抵抗顽强外,汤军团的表现只能用“崩溃”来形容。当时的日军是不是不可战胜呢?其战斗力虽然强大,其实也不尽然。日军进攻到河南南部,灵宝会战中,马法五的“白头军”装备远不如汤部,却能够取得比汤部好得多的战果,连日军旅团长木村千代太也被击毙。所以,汤部的溃败如果仅仅归结于日军过于强大不够公平。汤扩军无度,但是兵多,需要的补给,装备就多,给中原地区增加了沉重的负担,造成当地人民与汤军的对立,也严重的影响汤军官兵的士气 – 连保境安民都做不到,士兵们不知道为何而战。。。迅速扩编的部队纪律性差,战斗力弱,战斗中争相奔逃,给本来能够作战的部队也带来了“雪崩”的影响。史称汤部在河南和日军交手被打惨了,豫西民间武装和汤军冲突,只要有几个会日语的民团大喊几声,汤军就蜂拥败退。

       对军政关系认识的粗糙以及在实力问题上的短视,给汤带来了苦果。和日军对峙数年,军事上的准备却不足,对日军研究不够,则更是汤作为指挥官应该负责的地方。[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应该说,汤在中原的确打得很糟糕,为他开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的确撤出了自己的基本部队,但是重武器装备损失惨重,其战斗力和战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根据日军回忆,汤部在河南的工事相当不错,曾经有日军登山望汤军工事“血液凝固”的感觉,而遗憾的是工事里面却没有人防守。所谓兵败如山倒,大体如此,大约也不是汤不想顶住,而是无法控制局面了吧。

       在缺乏重武器的中国军队中(反坦克部队只舍得打一发实弹做训练),如果看看下面汤军被日军缴获的装备,大约也难以原谅汤的溃败吧。

       好了,今天关于“老将肉片汤”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老将肉片汤”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