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菜谱大全 菜谱大全

苓桂术甘汤方歌_苓桂术甘汤方歌解释

tamoadmin 2024-09-13 人已围观

简介1.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前几年拿医保卡帮父母去药店配药,药店的人对我说,男卡不可以买逍遥丸,女卡不可以买肾气丸![目瞪口呆]意思说,只有女性才有肝气不舒,女性才有乳腺(拜托,男性也有乳腺,男性也有肝经!);女性没有肾,男性才有肾!多么荒唐!可能固有的观念(错误的观念),会以为逍遥丸就是女人吃的,甚至谬误到更年期女性!所以忽然觉得这个事情很严重,我得写点儿什么了。还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人们一提到肾

1.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苓桂术甘汤方歌_苓桂术甘汤方歌解释

前几年拿医保卡帮父母去药店配药,药店的人对我说,男卡不可以买逍遥丸,女卡不可以买肾气丸![目瞪口呆]

意思说,只有女性才有肝气不舒,女性才有乳腺(拜托,男性也有乳腺,男性也有肝经!);女性没有肾,男性才有肾!多么荒唐!

可能固有的观念(错误的观念),会以为逍遥丸就是女人吃的,甚至谬误到更年期女性!所以忽然觉得这个事情很严重,我得写点儿什么了。

还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人们一提到肾气丸,就以为是壮阳的,买一盒肾气丸得用纸包起来,偷偷摸摸地带回家吃。别人听说你要吃肾气丸,马上会心一笑~ 天哪~? 虽然肾气丸说明书上的确写:服用后忌房欲。可人家还写了:忌气恼! 肾气不足的时候补个肾气,和壮阳根本就是两回事,肾气不足可能会表现为什么?有可能会有痰饮、有可能水肿小便不利,有可能会睡不着,有可能说话低怯,有可能短气,……有很多情况,都可以靠吃肾气丸补足肾气得以解决,而不是你们想的那种壮阳,不是。《金匮》虚劳门,明载肾气丸是治虚劳腰疼。补肾不等于壮阳啊!不是你们想的伟哥那样偷偷摸摸的壮阳,冤枉哪!是可以正大光明地服用的!

随便翻一下书:

《医宗金鉴》卷二十三,妇人杂病:

问曰: 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

师曰: 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医宗金鉴》卷四十一,水肿治法: 上肿多风宜乎汗,下肿多湿利水泉。…… 阴水实脾肾气丸。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期二卷,加味苓桂术甘汤。《金匮》曰: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

肾气丸现如今药店能买到的金匮肾气丸,一般认为是资生肾气丸,资生肾气丸是在八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车前子和牛膝,八味地黄丸就是常说的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的组方是生地黄、山药、茯苓、泽泻、山萸肉、丹皮、桂枝,与桂附地黄丸区别在于桂枝和肉桂,生地黄与熟地。然而同仁堂的金匮肾气丸也不全然是资生肾气丸,因为说明上写的地黄、桂枝,倒也没有写熟地、肉桂,所以同仁堂的金匮肾气丸是最早版本的肾气丸+车前子和牛膝。

如果人们因为某种偏见,与这样又便宜又好用的中成药擦肩而过,是多么的可惜!

是以写这篇文章,

如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附上我查找到的资料摘录如下:

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方:崔氏八味丸,又名八味丸,附子八味丸,八味肾气丸,八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

至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诸虚》,将桂枝改为肉桂,干地黄改为 熟地。

清.陈修园《金匮方歌括. 妇人杂病方》卷六. 载本方,名肾气丸。

处方: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附子,桂枝。

济生肾气丸,宋《济生方》卷四方。又名加味肾气丸,资生肾气丸。

《医宗金鉴》卷二十七,资生肾气丸。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期一卷:? 肾气丸若果按古方修制,地黄用干地黄,桂用桂枝,且止为丸剂,而不作汤剂,用之得当,诚有效验。盖生地能逐血痹,而熟地无斯效也。桂枝能调营卫,而肉桂无斯效也。血痹逐则瘀血自消,营卫调 则气血自理。……是肾气丸为补肾之药,实兼为开瘀血之药,故列为《金匮》虚劳门,而为要方也。其止为丸剂,而不作汤剂者,诚以地黄经水火煎熬,则汁浆稠黏性近熟地,其逐血痹之力必减 。

最后写个小插曲: 我这边江南小城市,同仁堂的药本地几乎看不到,实体药店已经买不到12块一盒的同仁堂金匮肾气丸了,这个药丸我自己制作成本也差不多,所以不愿意自己做。然后上某东去买,要求对应患者,要求处方,需要审核……,买个中成药也越来越麻烦了,可能是政策要求吧,也可能本意是好的,怕你们乱吃药。

我到海边送夕阳

2019/3/27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学中医只要你有兴趣和自信心,方法恰当就不难的,教你如何学习好中医?学中医最有效最捷径的办法就是跟个好中医边学习理论边跟着实践,不然你把书读的滚瓜烂熟也没有用的,中医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比较有兴趣比较好理解接受的,中医很抽象的,只有跟这个好中医边学理论边实践才会能很好的理解很容易接受抽象的知识的 ,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中医就不难的。

自学中医最有效最捷径的办法就是跟个好中医边学习理论边跟着实践,不然你把书读的滚瓜烂熟也没有用的,中医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比较有兴趣比较好理解接受的,学习的更快

中医院校而言,一般是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然后中医诊断学,接着中药、方剂。不过就自学而言,我建议首先肯定是要看中医基础理论的,不然很难理解中医,然后多背,《黄帝内经》是必看必背的,太深的书先不要看,把基础打好在去看,不然就像学长说的看也是白看,因为根本看不懂。师传的一般都是先背书,几大经典著作都背了再上临床跟着学

如果是自学,我交你一套我们大学时期的教学方法吧,

首先你要买一套教材,我把基本的教材列出来,中医基础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这只是基本的,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整理一下希望能帮助你,我觉得对于自学比较容易入门。比较快的能认识中医学的理论以及思路。

第一门课程你需要学习中医基础学,这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必修的,会有很多看不明白,没关系,一直看到第五章节你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中医的理论了,中医的学科是抽象的,第二门课程你要学习中药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当然条件允许最好能卖点带图像的中药书籍来加深印象,第三门课程,方剂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书里面附有方歌,最好能把常用的方子记下来,比如麻黄汤,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物汤,八珍汤等,大概有几百个方子,把重点的方子记下。这三门课程归纳为理论课程,就好比打仗你现在已经掌握如何用枪了,下一步应该学习如何射击,如何打中把心。第四门课程,中医诊断学,这课程很重要,是理论步入实践的桥梁,把中医诊断学学会,后面的课程如鱼得水,中医诊断学主要讲的是如何分析疾病,如何诊断疾病。第五门课程,中医内科学,必修的,中医内科学属于实践课程,里面讲解很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还有其他的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外科,中医骨科,都属于实践的课程。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来学习,比如想学习治疗儿科的疾病,就多专研。医院也不是每个医生样样都精通的,所以这时候你需要选择自己的想专研的课程,(正规院校内,外,妇,儿,是必修的,自学的就可以选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来学,太大量自己也消化不了)如果想往针灸推拿方面发展,在第四门课程的时候还需要同时学习经络学,学完经络学在学习针灸学,经络学是理论学科,针灸推拿学属于实践课程。学完这些,你以及是个中医的入门学生了,想治病厉害,救死扶伤,你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医学院校这时候是在医院学习一年或者两年,临床实践很重要,你最好能找个诊所之类的跟个老师学习一两年,就当是你的医院实习。

在学习中医最好能同时学西医的课程,(我们当时也学的)第一门解剖学,第二门生理学,第三门,病理学,第四门药理学,如果时间多,最好把生物化学也学了,这课程讲解DNA排列,维生素的作用,以及人体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以及自身合成还有需要饮食补充。人体需要多少热量,一天消耗多少,需要喝多少水,里面都有详细的分析。西医至少学这5门课程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胃气润则愈。若脉浮者, 表未解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里热甚实也,微热成实,上焦燥也,与五苓散生津液,和表里。

五苓散证的消渴还算不严重,如果口很渴,并没有小便不利,皮肤上并没有肿,五苓散就去不掉了,大部份是白虎汤或承气汤。五苓散没那么强。 五苓散在过去是出门在外随身携带的药,用来预防疫病,也就是瘟疫;如果遇到病人有表证,但是又不能用发汗来解的时候,病人已经胃中干、烦躁不得眠了,这种不能发汗的情况,就要想到五苓散,把从小便排出。五苓散的主证是小便不利而且口渴。

五苓散中的猪苓,茯苓,泽泻这三味药主要就是利水的,用量: 猪苓三,茯苓三,泽泻六,白术三,桂枝二 ,泽泻的功能利全身的水,不管水积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用泽泻,泽泻本身是很苦寒的药,所有苦寒的药都有消炎的作用,泽泻它还入肝经,所以,有肝炎的病人可以用泽泻。泽泻通利的力量很强,有的人得了脂肪肝,就坚持吃一味泽泻,就把脂肪肝吃好了,所以,在处理肝病的时候,像肝积水,用泽泻把水从小便利出来,泽泻不但可以清肝,把肝里的清出来,还可以把脏的东西排掉,把新的东西留下。

茯苓专门是利中焦的水,也就是鸠尾至肚脐这个地方,猪苓是利下焦的水,也就是肚脐以下有积水,我们都会开猪苓,后面,我们会讲到猪苓汤,有好多的处方也会开到猪苓,什么时候用猪苓,我们知道猪苓是利下焦的水,例如,有的病人不能排小便,或者是肾脏有问题不能排小便,或者是膀胱结石或者是肾结石堵到了,这种情况,我们都应该想到会用猪苓。

那么,当猪苓,茯苓,泽泻这三味药加在一起,就可以利全身的表水,我们怎么知道是排表水,我们看这个五苓散的搭配,桂枝的量是最少的,不用太多,如果桂枝用得多,那就是发表了,所以,用少量的桂枝,把泽泻推到皮肤表面,就相当于桂枝是马,泽泻骑在桂枝上,所以,桂枝就能把泽泻带到皮肤表面,把皮肤表面的水利掉。中焦有湿,那么白术就是专门去湿的,茯苓再把水导到下焦,到了下焦以后,这个时候猪苓就把下焦的水从小便利掉。所以,五苓散这五味药就可以把皮肤表面的水从小便利掉。

打个比方,有一个人吃了麻黄汤或者是桂枝汤,没有得汗,没有流汗,由于汗没有透发,皮肤身上会发痒,这种情况就可以用五苓散把皮肤表面的水利掉,把水利掉,皮肤就不会痒了。

关于这个五苓散,为什么是五苓,这个李阳波老师解释得很清楚,他说五苓散通四时之气,所谓“苓”就是“令”也,白术性温,行东方春令之气,桂枝性热,行南方夏令之气,茯苓性平,淡渗利湿,湿属于中央土,因此行长夏之气,兑为泽,兑位在西方,所以,泽泻行秋令之气,北方坎水,其畜,猪为水畜,因此猪苓行北方冬令之气,五味药行东南西北中五令之气,“令”命令,发号司令的意思,这五味药都草本植物,于是在“令”字头上加草头就是苓,所以叫五苓。大家对此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刘力红老师,也就是李阳波老师的弟子,整理的《李阳波五运六气讲记》和《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这两本书值得一读。

五苓散,为什么要用散而不是汤?所谓散就是粉剂,粉剂的速度会慢一些,那么“汤”字加一个草头就是扫荡的“荡”,用汤剂的话速度会很快,皮肤表面的水会来不及被带走,就没有办法把表水从小便利掉。所以,要用散剂,慢慢吸收,把皮肤表水或者是从小便利掉。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这五味药做成粉剂,每次用白开水服一勺,这一勺原文是写“方寸匕”,也就是长宽高都是一寸的小匕。每天服三次,多喝热水,只要汗一出来,病就好了。

五苓散主要是利尿,临床上有好多皮肤病常会用到五苓散,还有在三因方卷六《料简诸疫证治》里,温疫用五苓散,原文是这样说的:“如己未年,京师大疫,汗之死,下之死,服五苓散遂愈,此无他,湿疫也。”平常我们到外地去旅游,水土不服,适合带一点五苓散。还有像是晕车,晕车一般横膈膜有积水,苓桂术甘汤都好用,五苓散与苓桂术甘汤的差异就是苓桂术甘汤中多了一味甘草。

病人有口渴,脉浮数,都可以用五苓散,有的人早上起来,脸和手都肿,只要问他有没有口渴,他说有,而且喝水还不能止渴,这种就是五苓散证。如果口很渴,小便还正常,皮肤也没有肿,这种就不是五苓散证了,有可能是白虎汤证或者是承气汤证。如果病人有表证,但是又不能用发汗来解,病人胃中已经很干,烦躁,这种情况就要想到五苓散,把从小便排掉。

五苓散方剂组成简单记忆法:猪苓茯苓白术三,泽泻用六桂二煎。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