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美食资讯 美食资讯
加味四君子汤方歌三因极_四君子汤加味治疗医案
tamoadmin 2024-09-04 人已围观
简介1.乌鸡搭配什么药材炖汤,才能变得更加补气血?2.如何做到保健养生防病?3.关于丹参四物汤的思考4.十大名方口诀:5.长期大便不成形,多半脾虚惹的祸!1个健脾方,涩肠止泻治便溏6.古代关于中药方剂的书都有哪些《汤头歌诀》理血之剂宋本《伤寒论》宜参淳化本给国医定下的戒律:《医门法律》综合著作:《万病回春》伤寒著作:《温病指南》药学著作:《吴普本草》 温病著作:《温热论》综合性医书:《外台秘要》综合著
1.乌鸡搭配什么药材炖汤,才能变得更加补气血?
2.如何做到保健养生防病?
3.关于丹参四物汤的思考
4.十大名方口诀:
5.长期大便不成形,多半脾虚惹的祸!1个健脾方,涩肠止泻治便溏
6.古代关于中药方剂的书都有哪些
《汤头歌诀》理血之剂
宋本《伤寒论》宜参淳化本给国医定下的戒律:《医门法律》综合著作:《万病回春》伤寒著作:《温病指南》药学著作:《吴普本草》 温病著作:《温热论》综合性医书:《外台秘要》综合著作:《外科十法》中医理论性著作:《外经微言》《神农本草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综合著作:《痰火点雪》《退思集类方歌注》妇科著作:《胎产指南》医方著作:《汤头歌诀》推拿专著:《推拿抉微》产科著作:《胎产心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医论著作:《推求师意》产科著作:《胎产秘书》药学著作:《汤液本草》综合著作:《痰疠法门》《时病论歌括新编》伤寒著作:《伤寒恒论》伤寒著作:《伤寒括要》《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医方著作:《是斋百一选方》伤寒著作:《伤寒指掌》《宋本备急灸法》舌诊著作:《伤寒舌鉴》《三消论》养生专著:《寿世青编》伤寒著作:《伤寒心法要诀》医方著作:《时方歌括》 医学著作:《伤科汇篡》医案著作:《三家医案合刻》伤寒著作:《伤寒百证歌》伤寒著作:《伤寒直格》伤寒著作:《伤寒法祖》方剂著作:《史载之方》妇科医书《沈氏女科辑要》伤寒著作:《伤寒明理论》内科虚损类医书:《慎柔五书》综合医著:《苏沈良方》综合性医书:《时方妙用》医家著作:《邵兰荪医案》脉学专著:《三指禅》儿科专著:《痧疹辑要》痧胀专著:《痧胀玉衡》伤寒著作:《伤寒寻源》外感病专著:《时病论》伤寒著作:《伤寒六书》方剂著作:《松峰说疫》伤寒著作:《伤寒大白》医案著作:《孙文垣医案》眼科著作:《审视瑶函》综合性医著:《石室秘录》宋代医学著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清代医学著作:《寿世传真》伤寒著作:《伤寒医诀串解》针灸著作:《神应经》清代医学著作:《伤科补要》医论著作:《慎疾刍言》清代医学著作:《奇效简便良方》医方著作:《全生指迷方》外科著作:《青囊秘诀》医方著作:《仁术便览》医学著作:《千金食治》内科著作:《评琴书屋医略》 宋代医学著作:《普济本事方》妇科著作:《女科折衷纂要》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妇科著作:《女科证治准绳》妇科著作:《产科心法》妇产科著作:《女科指掌》妇科著作:《宁坤秘笈》清代医学:著作《女科要旨》清代医学著作:《女丹合编选注》清代医学著作:《女科经纶》医经著作:《内经知要》脉学著作:《脉诀刊误》明代医学著作:《脉症治方》麻疹专著:《麻科活人全书》医方著作:《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清代眼科名著:《目经大成》脉学著作:《脉诀汇辨》明代医学著作:《明医杂着》综合性医书:《明医指掌》麻疹专著:《麻疹阐注》清代医话著作:《冷庐医话》宋代医学著作:《类证活人书》推拿专著:《厘正要术》医学著作:《灵素节注类编》明代医学著作:《类经图翼》清代综合性医书:《类证治裁》清代医学著作:《陆地仙经》明代医学著作:《理虚元鉴》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麻风专著:《疠疡机要》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经方实验录》针灸著作:《灸法秘传》儿科著作:《颅囟经》药取易求,方皆简易:《急救良方》清代医学著作:《经验丹方汇编》 明代针灸学著作:《经络汇编》阐发仲景奥义:《金匮要略心典》明代医学著作:《经络全书》中医妇科权威性著作:《济阴纲目》金匮著作:《金匮玉函要略辑义》清代著名的外治法专书:《急救广生集》清代著名医学著作:《金匮翼》《黄帝明堂灸经》治验简介明代妇产科著作:《邯郸遗稿》清代医学著作:《回生集》清代医学著作:《济生集》简便易得,疗效显著:《集验背疽方》伤科著作:《救伤秘旨》医林圭臬:《古今医案按》清代医话著作:《归砚录》内经著名注本:《黄帝内经太素》清代综合性医书:《顾松园医镜》实用妇科专著:《妇科玉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话专著:《格致余论》医道之不可不知也:《冯氏锦囊》中国第一部完善的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综合性医书:《古今医鉴》审元气之虚实,按六经以分治:《疯门全书》议论翔实,斫轮老手:《仿寓意草》民国儿科著作:《儿科萃精》研究医史的重要资料:《古今医统大全》论述精简,文微义奥:《丹溪治法心要》元代医学著作:朱丹溪《丹溪手镜》笔记性著作医学著作:《读医随笔》集先贤之大成:《丹溪心法》明代综合性性医书:《丹台玉案》知药而即知病,知病而即知所以治病:《得配本草》清代产科专书:《达生编》文字简明,雄辩风趣:《存存斋医话稿》医方著作:杨成博《跌打损伤方》 医学名著:王好古《此事难知》治疗技术方面的专著:《串雅内外编》最早的伤科少林派著作:《跌损妙方》儿科医学著作:《慈幼新书》系统的诊断学专著:《察病指南》博众家,立方遣药:《程杏轩医案》触目皆精金粹玉: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妇产科之法则:《经效产宝》医案著作:《丛桂草堂医案》医论著作:《褚氏遗书》官不足以济世,而托之医:《本草撮要》大胆的尝试中西汇通:《本草问答》中医学习入门之著作:《笔花医镜》排除疑似,辨定本原:陈士铎《辨证录》综合性医书:《扁鹊心书》清代医学名著:《本草害利》清代药学著作:《本草便读》清代医学著作:《本草崇原》内科理论著作:熊芴《中风论》著名伤科著作:赵竹泉《伤科大成》发前人之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医学源流论》中药学、方剂学的重要参考书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医理论性著作:《外经微言》方之简便,药之近易:《千金宝要》反映北宋医学水平的医学著作:《圣济总录》李时珍研究「脉学」的心得:《濒湖脉学》综合性临床医著:《中藏经》中国古代医方著作:《博济方》唐代由文献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外台秘要方》简便易行,较为可靠:《苏沈良方》中国宋代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阐述药理,多有启发:《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简明实用的药物学著作:《本草从新》指导初学者临床用药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本经逢原》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本草纲目拾遗》 惟求理与病符,药与病对:《本草求真》以经络为纲,以药为目:《本草分经》古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条例分明,简而有要:《汤液本草》参考事实,核其情理,援引辨证,发明良多:《本草衍义》我国第一部海药专著:《海药本草》我国最古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药物学的《红楼梦》:《滇南本草》既著其功,亦明其过:《本草备要》颇有发明,便于初学:《本草蒙筌》分项精确,叙述简明:《本草品汇精要》藏医学的主要医典《四部医典》中医学学的基础:《千金要方》药学著作《吴普本草》首创治疗性能对药物进行分类的医药典籍:《本草经集注》世界最早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诸病源候论》我国中医解剖学上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著作:《医林改错》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新修本草》《祖剂》——我国最早的“祖方”“类方”专著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研究食疗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食疗本草》《瑞竹堂经验方》——自方书见闻的效方精要综合性临床医著《千金方》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难经》精辟歌诀,中医习颂之书——《汤头歌诀》医经著作《素问识》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舌诊著作《伤寒舌鉴》阐述外感疾病的专著《伤寒论》明代张景岳《类经》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南宋洪遵《集验方》隋朝《黄帝内经太素》 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实用的中医临症方书:《华佗神方》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乌鸡搭配什么药材炖汤,才能变得更加补气血?
好多东西不知道其实在百度一搜就找到了 提问多费时间。。。。
恶 寒
病人自觉怕冷怕风,有外感恶寒,内伤恶寒两类。
内疗辨治
风寒束表型恶寒
[病因] 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症状] 恶寒,微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解表,疏风散寒。
[主方] 麻黄汤加味。(索取此方)
寒中少阴型恶寒
[病因] 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
[症状] 恶寒无热,体倦肢冷,精神萎靡不振,呕吐,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治法] 温阳散寒。
[主方] 四逆汤。(索取此方)
阳虚阴盛型恶寒
[病因] 劳倦内伤,或久病阳气衰弱,阳不制阴,于是阴寒内生而恶寒。
[症状] 恶寒,四肢冰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大便溏泻,小溲清长,面色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治法] 温阳祛寒。
[主方] ①肾阳虚,用右归饮。(索取此方)②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索取此方)。③心阳虚,用桂枝甘草汤。(索取此方)
阳盛格阴型恶寒
[病因] 邪热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不能透达于外。
[症状] 恶寒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大便秘结,小溲短黄,舌红苔黄,脉伏。
[治法] 清泻里热。
[主方] 白虎汤或承气汤。(索取此方)
痰饮内停型恶寒
[病因] 痰饮停滞体内,阳气不得宣通。
[症状] 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饮食不香,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治法] 通阳化饮。
[主方] 苓桂术甘汤加味。(索取此方)
脐周恶寒
[病因] 系由水饮内停,寒凝小肠,脾肾阳虚,阳不卫外所致。
[症状] 脐周恶寒,如有冷风所吹之状。虽在暑月,夜晚与就寝,腹部仍需用棉被覆盖。伴有腹痛隐隐,肠鸣辘辘,大便溏薄,饮食不香,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腰膝沉重,两足微肿,口干不欲饮,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弦。
[治法] 分利内饮,温阳散寒。
[主方] 回阳救急汤加减。(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李用粹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夜寒者,阴气旺于阳分。昼寒者,阴气上溢阳中。重阴者,昼夜俱寒。
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他如风寒暑湿痰火郁瘀痈疮,一切邪气怫郁于表,表中之阳气不能发越,皆令恶寒。
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幙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颌战僳,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怯,无风则坦然自适也。
恶寒有阳虚、劳倦、肺火、痰饮、伤酒、伤食、疮毒、郁火及产后等类型(略)。
内外恶寒辨: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稍就温暖即止。
卫不和而恶寒者,调中益气汤。脾胃弱,补中益气汤。阳虚,四君子汤加黄芪、炮姜、肉桂、附子。表虚,黄芪建中汤。浊痰滞膈,先用姜茶探吐,后用通圣散加减。肺火,甘橘汤加酒芩、天麦冬、山栀仁。恶寒久不已,服诸药不效者,亦宜解郁。
大抵恶寒之症,种种不同。然世人以背恶寒属太阳经。此经气郁而不行,或浊痰阻滞经络,药中必加羌活以散太阳之邪。
半身恶寒
[病因] 汗出偏沮,令人偏枯。
[症状] 半身恶寒或恶风,易出汗,温度比健侧半身为低。
[治法] 补气活血通络。
[主方] 补阳还五汤加味。(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半侧寒冷,较为少见。患者白头至足,左半或右半身不温,汗出时亦一侧独无,当风则一侧先觉冷气砭骨,关节运动自如,酸软乏力,脉象沉细。用右归饮加当归、细辛,温运阳气,通其血脉。
寒 战
内疗辨治
寒邪外束型寒战
[病因] 外寒袭表,邪郁经络,腠理闭塞,卫气郁结。
[症状] 恶寒战栗,高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 辛温解表。
[主方] 麻黄汤加味。(索取此方)
阳虚寒盛型寒战
[病因] 阳气虚弱,或寒邪伤阳,阴寒内盛。
[症状] 畏寒战栗,四肢厥冷,得暖则缓,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溲清长,舌质淡,脉沉微。
[治法] 温阳祛寒。
[主方] 四逆汤加味。(索取此方)
战汗透出型寒战
[病因] 外感热病,邪正剧烈交争。
[症状] 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甚者肢冷,脉伏,继则全身透出大汗,汗后热退身凉。
[治法] 益气回阳。
[主方] 参附汤。(索取此方)
外寒风热型寒战
[病因] 先有内热,继感外寒,致寒邪外束,热邪内郁。
[症状] 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头身疼痛,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紧而数。
[治法] 解毒清里。
[主方] 防风通圣汤。(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恶寒时战栗,简称“寒战”,常见于“疟疾”等病。
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有突然寒战,神情极疲,汗出后逐渐平静好转,称为“战汗”。这是患者正气虽然虚弱,在遇到有恢复的机会,正气奋起,便与邪气交争的现象,正气胜则汗出而邪解。所以战后得汗则生,汗不得出则死,实为重要关头。如无虚脱现象,可听其自然,不必慌张,必要时用复脉汤加减(索取此方),以扶助元气。
“振寒”与寒战相似,同样是发抖,其区别是:从内发出者为寒战,仅是形体耸动者为振寒。振寒多由阳虚不能卫外,常伴腹痛泄泻,四肢沉重,小便不利等证,病在少阴,治宜扶阳,用真武汤。(索取此方)
长期早晚寒战
[病因] 营卫俱虚,太阳与太阴失开之职。
[症状] 早晚感恶寒,发寒战,全身如鸡皮,约1小时后,四肢冰凉,面色白,舌质淡嫩,脉象虚细。
[治法] 温中补虚,调和营卫。
[主方] 鸿滨经验方。(索取此方)
夜半寒战
[病因] 由于厥阴经气不充,无力使经气顺交太阴,血伤及气,阴伤及阳,阳虚则寒,故厥冷而战栗。
[症状] 每晚12时发冷抖颤,四肢冰冷,近晨则大汗出,直至黎明,汗止栗定。伴有气短心悸,食后腹胀,少腹冷痛,面色暗晦,舌淡紫,苔薄白,脉沉弦细。
[治法] 益气助阳,敛汗固表,顺接阴阳。
[主方] 琳异满华经验方。(索取此方)
但热不寒
内疗辨治
邪热蕴肺型但热不寒
[病因] 风热之邪上受,或外感寒邪,郁而化热,邪热犯肺,热灼肺津成痰,痰热壅阻,肺火清肃。
[症状] 发热而不恶寒,咳嗽胸痛,咯痰厚稠,黄腥,鼻扇气粗,咽痛口渴,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肺泄热,化痰止嗽。
[主方] 麻杏石甘汤加味。(索取此方)
热炽阳明型但热不寒
[病因] 邪热侵入阳明经。
[症状] 不恶寒,反发热,壮热,面赤,大汗出,大烦渴,小溲黄少,舌红苔黄,脉洪大。
[治法] 清泄气分邪热。
[主方] 白虎汤。(索取此方)
热结肠道型但热不寒
[病因] 邪热侵人于阳明腑。
[症状] 壮热不恶寒,日晡为甚,腹满硬痛,按之坚实,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甚则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
[治法] 泄热通腑,攻下燥结。
[主方] 三一承气汤。(索取此方)
湿热郁蒸型但热不寒
[病因] 夏秋之交以及阴雨潮湿季节,湿热相兼为患。
[症状] 身热起伏而不恶寒,午后转甚,汗出不畅,渴不引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宣气化湿,清热达邪。
[主方] 三仁汤。(索取此方)
暑热伤气型但热不寒
[病因] 夏月伤暑,汗出过多,伤津耗气,或露宿食凉,暑邪乘虚侵入体内。
[症状] 发热不恶寒,头痛面赤,气粗,胸闷烦躁,口渴引饮,汗出过多,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 清暑泄热,益气生津。
[主方] 王氏清暑益气汤。(索取此方)
上热下寒
①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系指患者同一时期,上部表现为热证,下部表现为寒证的证候。其在病因病理上,是寒热错杂,阳盛于上,阴盛于下所致。
②是指,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元,而虚阳上越,此属下真寒,上热之象。
内疗辨治
虚寒型上热下寒
[病因] 下元虚寒,阳气上越。
[症状] 面色微红似酣,足胫寒冷,全身形寒怕冷,大便溏泻,脉沉细。
[治法] 通阳救逆。
[主方] 白通汤。(索取此方)
虚火型上热下寒
[病因] 肾阴亏损,致虚火上炎。
[症状] 头热足冷,咽干,眼目红赤,胸中烦热,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主方] 六味地黄丸加味。(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足胫寒冷,面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象沉细,或伴大便泄泻,系下元虚寒,阳气上越,称做“戴阳”,为虚脱证候之一。急用白通汤回阳,可加猪胆汁或黄连少许反佐,以防寒热格拒。服药后头汗出,脉忽浮大者难治。
肾阴亏而虚火上炎,也能呈现足冷头热,但多兼见咽干、目红,当用引火归元法,治宜七味地黄丸。胸中烦热者,加黄连少许以反佐。
半身发热
[病因] 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暗耗肝阴,两侧为行气之处,肝阳化风,故半侧发热。
[症状] 半身发热,白头至足似火燎之状。伴有头目眩晕,神疲心烦,半身发热以午后为甚。情志不舒畅则频频发作。面色红润,脉弦细数。
[治法] 熄风泄热。
[主方] 镇肝熄风汤加减。(索取此方)
下半身发热
[病因] 阴血亏虚,阳无所附。
[症状] 下半身灼热如焚,尤以为甚,头晕、自汗、咽干口燥、尿赤、手足心热、舌质偏淡、苔薄黄而润,脉弦无力。
[治法] 滋阴退热。
[主方] 经验方。(索取此方)
上午发热
[病因] 由于肝胃阳盛热极所致。
[症状] 上午躁扰不宁,过午却较为安静,并能睡眠。上午体温40℃以上,午后下降为38℃左右,汗出身热,口渴能饮,舌赤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生津。
[主方] 白虎汤加味。(索取此方)
下午高热
[病因] 少阳枢机不利,瘀血内阻不行,加上太阳之表阳虚,少阴之里阴亏损所致。
[症状] 每日午后3时许发病,先觉背寒,接着发冷发热,手足心热,恶心,胸痛,四肢末端发凉,数小时后自行消退,饮食不香,舌淡略暗,脉沉数弦。
[治法] 和解少阳,活血化瘀。
[主方] 学文验方。(索取此方)
夜半发热
[病因] 由于阴液亏耗,虚热内生所致。
[症状] 日间体温正常。每到夜间自觉骨蒸潮热,尤以手足心热甚,睡则汗出,竟至不能安睡。头目眩晕,气短心悸,口燥咽干,渴不欲饮,饥不欲食,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 补肾健脾。
[主方] 资生汤。(索取此方)
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为外感表证的主证之一。
内疗辨治
风寒侵表型恶寒发热
[病因] 风寒侵入太阳经,腠理闭塞,卫阳被遏。
[症状] 恶露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声重,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发汗。
[主方] 荆防败毒散。(索取此方)
风热犯肺型恶寒发热
[病因] 外感风热,表卫不和,肺失宣降。
[症状] 发热恶寒,发热重,恶寒轻,微汗出,头痛咽红,口干咳嗽,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解表。
[主方] 银翘散。(索取此方)
风湿客表型恶寒发热
[病因] 风湿侵袭肌腠,阻遏清阳。
[症状] 恶寒发热,身体困重,头胀如裹,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 疏风祛湿。
[主方] 羌活胜湿汤。(索取此方)
暑湿交阻型恶寒发热
[病因] 夏月伤暑,暑多挟湿,暑湿交阻,气机不畅。
[症状] 恶寒发热,恶寒轻,发热重,头胀胸闷,呕恶,汗出,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祛暑清热。
[主方] 新加香薷饮。(索取此方)
寒热往来
指忽寒忽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一天可发作数次。
内疗辨治
邪入少阳型寒热往来
[病因] 伤寒太阳病不解,邪传少阳,邪正相争,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
[症状] 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和解少阳。
[主方] 小柴胡汤。(索取此方)
肝郁气滞型寒热往来
[病因] 肝郁气结,郁久化火。
[症状] 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伴有呕吐吞酸,嘈杂,胸胁痛,小腹胀,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
[主方] 逍遥散。(索取此方)
感染疟邪型寒热往来
[病因] 外伤风寒暑湿,兼染疟邪。
[症状] 寒热往来,隔日或3日发1次,发有定时。发作时先恶寒,继则高热,最后遍身汗出,热退身和,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 去邪截疟。
[主方] 七宝散。(索取此方)
湿热郁阻三焦型寒热往
[病因] 湿温病邪,热痰留恋三焦,三焦气化失司。
[症状] 寒热起伏,汗出不爽,头痛烦躁,胸闷腹胀,恶心呕吐,口干饮少,小溲短黄,舌边红、苔厚腻,或白如积粉,脉濡。
[治法] 分消走泄,宣展气机。
[主方] 黄连温胆汤。(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一阵寒一阵热,一天一次或一天有数次发作,称为“寒热往来”。这种发热,有时能够退清,有肘不能退清。凡是从外感传变而来的,都为少阳经证,常伴有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脉象弦数等证,用小柴胡汤和解,不可发汗、吐、下。
妇人月经不调,经前常有忽寒忽然,头胀,胸胁胀闷等现象,系肝气或肝火郁结所致,可用调经汤(即小柴胡汤合四物汤)。也有妇女月经适来或月经刚净,外感风寒发热,或在发热期内月经来潮,邪热乘虚袭人子宫,瘀热互结,亦使寒热往来,《金匮要略)称为“热入血室”,同样可用小柴胡汤泄热。但已经热人血室,应佐清营祛瘀,可在方内酌加丹参、赤芍、泽兰、焦山栀,热甚的并宜去人参加入生地。
“疟疾”的主证,也是寒热反复发作,有一天一次,有两天一次,也有三天一次的,但与寒热往来的病情大不相同(以下略)。
湿热痰浊郁于中焦,出现寒热如疟,汗出不清,胸闷呕恶,口干饮少,小便黄赤,大便或秘或溏而臭,用达原饮治之。
低 热
(含功能性低热、慢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肺结核、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
内伤发热是指以脏腑内伤为病因,导致脏腑气血虚损或阴阳失调引起的发热以低热(在37.5℃~38℃,持续时间长达2周以上,数月乃至数年)为主的病证。现多称“低热”。
内疗辨治
气郁化火型低热
[病因] 多由情志所伤,则肝气郁滞不得疏泄、郁久化热、甚则肝阳上亢,火随气窜所致。
[症状] 以低热或午后潮热,热势与精神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胸胁胀痛,烦躁易怒为证候特点。伴有口苦而于,梦多,妇女则经前乳胀,或有月经错前,舌质暗苔黄,脉弦数,左关脉尤显。
[治法] 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主方] 丹栀逍遥散加减。(索取此方)
瘀血气滞型低热
[病因] 多由气滞、气虚、阳虚、寒邪侵袭,伤津耗液;或受外伤闪挫等,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瘀血阻遏营卫,遂生低热。
[症状] 以午后或夜间发热、口干咽燥,渴不多饮,肌肤甲错,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为证候特点。伴有肢体疼痛或有肿块,面色晦暗,眼周青黑,口唇青紫。女子月经闭止,或产后恶露不畅,少腹疼痛,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调和营卫。
[主方] 血府逐瘀汤加减。(索取此方)
脾胃湿热型低热
[病因] 多由劳倦内伤,饮食不节,饥饱失时,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自内生。若湿邪郁久化热,或感受湿热,或平素湿热内盛,蕴结不解,熏蒸肌肤,则发低热。
[症状] 以低热或午后甚或日晡甚,胸闷身重头如裹,饮食不香为证候特点。伴有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利湿。
[主方] 三仁汤加减。(索取此方)
气虚阳浮型低热
[病因] 多由劳倦气散,加之思虑气结,或饥饿气馁等因素,中气因而衰微不能运行,或滞于中,或陷于下。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发为低热。
[症状] 以多在早晨低热有汗,气短乏力,劳累则病情加剧为证候特点。伴有头晕懒言,面色萎黄,自汗多,易于感冒,饮食不香,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主方] 补中益气汤加减。(索取此方)
血虚气浮型低热
[病因] 由于血是精气化生而来。如因思虑劳心过度、营血亏虚,或产后造成血虚等,则内无营守,阳气失于依附而浮越,于是便产生低热。
[症状] 以低热,头晕眼花,稍劳则热势即起,心悸不宁,面色少华为证候特点。伴有体倦乏力,失眠多梦,筋惕肉晌,指甲干黄,妇女月经后发热,经量少或闭经,唇舌色淡,少苔、脉弱。
[治法] 益气养血。
[主方] 归脾汤加味。(索取此方)
阴虚阳亢型低热
[病因] 多由五脏阴液亏损,阴不足则阳无所依附,水不制火,阳气偏盛,故生虚热。
[症状] 以午后潮热,夜热早凉,骨蒸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为证候特点。伴有心悸失眠、失眠盗汗、口干咽燥、大便燥结、小溲短少、腰酸遗精、月经错前、舌质红而干、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
[主方] 清骨散加减。(索取此方)
脾肾阳虚型低热
[病因] 多由气虚型低热的病情发展深入阶段,而成为阳虚。阳气虚则阴寒内盛,火不归元,逼阳外越,遂成低热。
[症状] 以自觉肌肤浮热,多发于午前,而又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腰酸腿软为证候特点。伴有头晕嗜睡、面色白或嫩红,下肢浮肿,阳痿,饮食不香,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而滑,脉沉细。
[治法] 温补脾肾。
[主方] 肾气丸加味。(索取此方)
邪留肺卫型低热
[病因] 多由外感时邪,高热退后,余邪未净,络热未清,故高热转为低热。
[症状] 以高热治疗后转变为低热,且久不退为证候特点。伴有咽部发红,或有微咳,或有淋巴结肿大,或有扁桃体略肿大,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表。
[主方] 银翘散加味。(索取此方)
邪踞少阳型低热
[病因] 多由外感发展,邪踞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邪气出与阳争则发热,人里与阴争则恶寒,故而寒热交替往来在2周以上。
[症状] 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满闷为证候特点。伴有头胀、妇女月经不调,经前忽寒忽热,或在发热中月经来潮,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和解少阳,调整枢机。
[主方] 小柴胡汤加味。(索取此方)
营卫不和型低热
[病因] 多由腠理不密固,营卫失调所致。
[症状] 以低热有汗,阵觉微寒微热为证候特点。伴有精神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治法] 调和营卫。
[主方] 桂枝汤加味。(索取此方)
肝经湿热型低热
[病因] 多由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湿热蕴蓄肝胆,熏蒸肌表,故而午后发热。
[症状] 以午后低热、胁痛为证候特点。伴有口苦、大便秘结或溏泄不爽,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 疏肝利胆,清泄湿热。
[主方] 龙胆泻肝汤加味。(索取此方)
食滞郁热型低热
[病因] 多由食滞中焦,郁积生热,故在午后阳明气旺之时,发热为著。
[症状] 以低热午后更甚,嗳腐吞酸为证候特点。伴有呕吐或恶心,大便或秘结或溏泄,少年儿童常有两颊潮红,腹胀按之硬,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 清热化滞。
[主方] 保和丸加味。(索取此方)
痰饮内停型低热
[病因] 多由脾失运化,积湿成痰,痰饮内停,阻遏营卫,故见低热微恶寒。
[症状] 以低热微恶寒,夜热早凉,饮水即呕为证候特点。伴有胸膈痞闷,恶心喘促,肠中有水鸣声,舌苔滑腻,脉滑。
[治法] 温化痰饮。
[主方]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加减。(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蒲辅周
蒲老认为,内伤低热有气虚、血虚之分,以属气分者多。用甘温除热法,轻则补中益气汤,重则当归补血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党参。低烧偏于血分者,男妇老幼均可用圣愈汤加地骨皮。并认为低烧病人,苦寒药不宜多用,不仅伤败脾胃,苦寒太过亦化燥伤阴。内伤发热,脾胃已弱,药量亦宜轻,宁可再剂,勿用重剂,用之欲速不达,反伤中气。
姜春华
姜教授认为,多数病人因发热而导致阴虚,不是由于阴虚而导致发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长期发热以致出现阴虚,使发热的因素得到解决,则阴虚即可好转。如果不能解决,则补阳亦无效果。这是历来医学上的倒果为因。同样阴虚发热也是如此。
潮 热
潮热是指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汛之至有一定规律定时。
内疗辨治
阳明腑实型潮热
[病因] 表邪不解,人里化热,与肠中有形之邪相结,逐成胃实。
[症状] 日晡潮流,手足溅然汗出,腹部硬满疼痛,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或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舌苔焦黄,脉沉实。
[治法] 攻下泄热。
[主方] 三一承气汤。(索取此方)
阴虚血亏型潮热
[病因] 素体阴虚,或汗、下、吐、致亡血、亡津液之后,阴亏液燥,虚火上炎。
[症状] 午后或夜间潮热,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心悸盗汗,神悴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养血清热。
[主方] 清骨散。(索取此方)
脾胃气虚型潮热
[病因] 劳倦内伤,饮食失节,致中气不足而下陷,阴火上乘土位。
[症状] 上午潮热或午后发热,少气懒言,神疲肢软,自汗,面色白,舌淡嫩,脉虚细弱。
[治法] 甘温除热。
如何做到保健养生防病?
一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是血不可速生气可速成。三是么鸡长于补气,母鸡长于补血。鸡本身营养价值就高,加药不能造成过补之后果。四是中医讲辨证论治,具体之人因人加药。五是动药和静药兼而用之,才可得补而不滞之效果。六是要明白补哪个脏器之气血,是以补气为主呢以补血为主。
中医补气之方为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血方为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两方合而用之气血双补称为八珍汤。若以补气为主就以四君子汤为君;以四物汤为臣;特补心气加灵芝为使,补肺气加黄芪为使。反之以补血为主则四物汤为君四物汤为臣,特补心血加龙眼肉为使,补肝血加酸枣仁为使。为君者在药量上重一些体现。八味药中川芎,当归为动药,可保证补血而不腻;为保证补气而不滞,可稍加木香,青皮二味。
当归黄芪乌鸡汤
当归补血,黄芪补气,加上乌鸡的滋阴补肾之效,组合之后效果绝佳!这道菜气血双补、固肾养肾。适用于月经病气血不足、肾虚,神疲气短,多梦失眠,头昏腰酸,面色苍白等。
归芪乌鸡汤
首先,将乌骨鸡清洗去内脏和鸡脚。然后,将乌骨鸡放入温水中,用料酒煮熟。开锅后,捞出乌鸡。然后,用清水清洗乌骨鸡以去除浮沫,并将其烫伤以去除血腥味。将乌骨鸡放入装有温水的砂锅中。将葱、姜、蘑菇、盐、当归和黄芪放入锅中,用大火煮熟。开锅后,用小火炖乌鸡。一小时后,加入适量的白胡椒和鸡精。这种归芪乌鸡汤可以吃。
归芪乌鸡汤的功能是气血双补,滋补肝肾。
人参乌鸡汤
将干人参浸泡在温水中,洗净并切成段,放入砂锅中,用高汤抽屉蒸约30分钟,然后取出。将乌骨鸡从背上切开,放入沸水中焯一下,然后取出。将蒸好的人参放入鸡肚中,将蒸好的人参原汤煮沸,撇去浮沫倒入砂锅中,将乌鸡放入砂锅中,加入料酒、精盐、味精、葱段、姜片、冬菇、火腿、冬笋和熟猪油,盖上砂锅盖,用武火煮沸砂锅,将砂锅煨约2小时。胡美丽总结道:煲乌鸡汤很简单:准备好材料,一起煮,然后用小火煨。
关于丹参四物汤的思考
一个中心
以健康为中心。
以健康为中心,健康不得病,个人少受罪,家人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
两个基点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不要整天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心胸宽一点,肚量大一点,这样做人、做事都好办。
三大作风
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助人为乐是最大的快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人要是倒霉了,也要高兴,你现在倒霉,意味着光明就在前面。
四大基石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近年,国际科学界提出了一个口号: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引领生活。这里的科学理念指的是1992年“维多利亚宣言”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四大基石的核心就是古人说的“适者有寿”。“适”指适度、适当、适应。适度是凡事不过分,不过激,不走极端;适当是指把握好事物与环境之间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关系;适应是指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自身也要跟着相应变化,即与时俱进。比如合理膳食,关键是合理;适量运动,关键是适量;膳食与运动都是健康必需,但又都是“双刃剑”;心理平衡,关键是平衡。这种平衡并非心如枯井,更非麻木不仁,而是一种理性的平衡,智慧的平衡。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但切勿大喜大悲、大惊大恐。不然,芝麻大的事就勃然大怒,造成心梗、脑出血,将会遗恨终生。
“适”字,不仅对个人健康有用,而且对治家、治国也一样有用。里根总统上台时的国情咨文里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虽然只有7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即世间万物,大到治国,小到烹鱼,都是一个道理,即掌握好“火候”,把握好“度”,则身心健康,国泰民安。反之,则宽严皆误,四面楚歌。
“适”字的本质就是辩证法,一位智者说过:“学好哲学,受用终生。”哲学是做人、做事、修身、齐家、健康、幸福、长寿的第一法宝。
四个最好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有了这些,基本上不要吃什么药,我们个个都能健康七八九,百岁不是梦。
“三心三自”
三心:事业上有颗进取心;生活中有颗平常心;心灵里有颗慈爱心。
三自:自信、自强、自律。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自信不是自负,自信是了解自己,永远乐观不悲观;自强不是逞强,自强是顺应自然,顺势而为,适度均衡,阴阳和谐,这才能强大;自律是防腐剂,不然,春风得意便忘乎所以,贪心贪欲,前功尽弃。有了这“三心三自”,便会头脑冷静,理性分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清风明月,物我两忘。什么功名利禄,酒色财气,都会如同粪土;一身正气,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健康生活“三个平”
平常饭菜,平和心态,平均身材。
1.平常饭菜:一荤一素一菇
最近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一个新的口号:21世纪最合理的膳食结构就六个字:一荤一素一菇。我现在就这样,每顿饭有一个荤菜,鱼啊肉啊鸡蛋啊,鸡鸭鱼虾都可以。一个素菜,萝卜啊青菜啊,几个青菜混在一起。一个菇,蘑菇、茶树菇、金针菇、黑木耳或者海带、草菇都可以。
为什么要一荤一素一菇呢?首先,你一定要有个荤菜,因为人是杂食动物,人不能完全吃素,荤菜一吃以后,动物蛋白有了,高级营养蛋白也有了。其次,要有素菜,素菜一吃以后,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也有了。吃素菜很重要,能使大便通畅。最后,还得有菇。菇就是食用菌。现在越来越发现,食用菌在膳食中所含营养特别全面,有三大作用。第一,菇是灵芝,服用会使血脂下降,胆固醇、甘油三酯下降,血黏度下降,动脉硬化延缓,心脑血管病减少。第二,菇含有香菇多糖,使免疫力提高,癌症减少。所有吃菇的地方,癌症都少。第三,菇还有一种抗氧化作用,使细胞凋亡慢,延缓衰老,使老年痴呆减少。在北京,每死100个人,就有52个心脑血管病,22个癌症,这就占了74个。如果我们经常吃菇,心脑血管病就少,癌症减少,衰老减慢。
2.平和心态:乐观是超级保健药
何为好心情?就是有好心,还得有好情。好心是爱心、善心、真心。科学研究表明,爱心多,内啡肽释放就多,人体微循环得到改善,免疫力提高。爱心使人健康,善心使人美丽,真心使人快乐。好情是友情、亲情、爱情。友情使人宽容,亲情使人温馨,爱情使人幸福。有了这三个心,有了这三种情,你一定有好心情。
不争不恼不怒,爱心宽容大度。
乐观积极的心态所具有的力量超过我们的想像。
我调查过北京市200例猝死病人,有50%死亡以前24小时之内生气、着急、情绪激动,20%~25%死以前半小时喝酒、激动、生气,18%死亡发生在30秒之内,刚刚还说着话,说死就死了,30秒就死。就是说,精神情绪影响很大。
3.平均身材:不胖不瘦不堵
肥胖就是疾病的象征,肥胖就是衰老的象征。
肥胖对身体有什么损害呢?简单一句话,超重减寿那是肯定的。30多岁,你就胖,表明你已经老了,你就是有病。
有女士问我,洪教授你说腹部吸脂好不好,塑身好不好?我跟她说:减肥不是为了整容,吸脂是一种整容;减肥也不是塑身,减肥是为了健康。你靠不吃饭去塑身是不对的,应该加上合理膳食,适量运动。
强身健体“八个八”
日行八千步,夜眠八小时,三餐八分饱,一天八杯水,养心八珍汤,强体八段锦,无病八十八,有寿百零八。
我说“日行八千步”,并非绝对,按日本人的方法是日行1万步,都可以。但至少3公里,也就是6000步。8000步是个大概,最高12000步,最低6000步。
“夜眠八小时”,很多人以为,人类睡六七个小时就够了。做实验得出的结论,人类需要睡眠8小时。美国人在极黑的房间里、黑黑的山洞里做实验,不受外界干扰,发现人无论睡眠长短,通常醒12小时,睡6小时,或醒18小时,睡9小时,平均算下来睡眠时间正好是醒时的1/2。按照生物节律,按照自然规律,人每日睡8小时符合生物钟。
还有就是经常做做八段锦。国家体委的一位老领导,80多岁,身体好得不得了,还长跑呢!他就是按照八段锦做的。现在有人也想开了,很多公务员为了锻炼身体,愿意花1万块钱买个卡,下了班开车去健身房,你走路去多好。换完衣服,练得满身大汗,再洗澡。你要练这个肌肉,那个肌肉,这种锻炼都不如八段锦管用。中国的传统养生法非常简练,非常省钱,非常有效。现在健身器械越来越复杂,什么耗氧量、卡路里多少,动不动一张表格。要我说啊,最复杂的本来可以变得最简单,没有这个表格我感到很舒服。其实男的、女的、壮的、弱的,大家不可能都一样。弄一个表格,就像一件衣服,男女老少高矮胖瘦,衣服就一套,一样的宽三尺,长十尺五,怎么行?
“无病八十八”,强调健康寿命长。半身不遂地躺在那儿,耗着,没有生活质量。
“有寿百零八”强调的是健康寿命,即活着就要享受生活,生活就要讲究幸福度。
“养心八珍汤”讲的是人的整个人生、整个世界的阴阳和谐、中庸,中国的中庸是指平常心。平常心好啊,平常心就是中庸。
养心八珍汤
慈爱心一片,好肚肠二寸,正气三分,宽容四钱,孝顺常想,老实适量,奉献不拘,回报不求。
养心八珍汤有六大功效: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奉献社会;享受生活;延年益寿;消灾祛祸。
四君子汤
君子量大,小人气大;君子不争,小人不让;
君子和气,小人斗气;君子助人,小人伤人。
君子的品德有8个字:量大、不争、和气、助人,其中有着极丰富的底蕴和哲理。
量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现代研究认为,在成功者中,非智力因素——意志、品德、度量等占80%以上,而智力因素不足20%。不会做人者,就不会做成事。
不争,这是一种高尚的心灵境界,老子说:“对不争者,人莫能与之争。”属于自己的,不必争,自然会属于你;不属于自己的,争也争不来,争来了,将来会失去更多;对别人的成绩要由衷地赞赏、发自真心地祝贺,不要嫉妒,因为嫉妒别人就是伤害自己的开始。
和气,当然要发自真诚,俗话说,和气生财。处世要智圆,外圆内方。
助人,助人是精神的至高至美境界,助人是快乐之本,要学会与人同享快乐。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常喝“四君子汤”,让你一生都健康。
健康金字塔塔下四种人
聪明人,投资健康,健康增值,一百二十;
明白人,储蓄健康,健康保值,平安九十;
普通人,漠视健康,健康贬值,带病活到七八十;
糊涂人,透支健康,提前死亡,早早离去五六十。
21世纪,躯体的、心理的、社会人际适应的和精神道德上的良好和完满状态才称之为健康。这就好比一层层向上的金字塔,是全方位的概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没有不舒服,更不是仅仅指体格健壮。
一个人到医院检查,所有化验及B超、CT、心电图一切正常。他是否健康呢?不一定,因为如果他做了亏心事,他贪污了,整天提心吊胆,害怕警察敲门,他已经不健康了。有位拳王,天下无敌手,但他也不健康,为什么呢?因为他犯罪进监狱了。因此,健康素质高的人也一定是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
对健康有四种不同心态的人,第一种人是聪明人,他们主动健康,投资健康,结果健康增值,轻松活到一百二十;第二种是明白人,他们关注健康,储蓄健康,结果健康保值,平安生活到九十;第三种人是普通人,他们漠视健康,无动于衷,结果健康贬值,只能带病活到七八十;第四种人是糊涂人,他们之中许多是白领精英,他们透支健康,提前得病,提前死亡,结果生命浓缩,五六十便撒手人寰。四种态度,四种结局;因为健康面前平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中年健康四句话
三十努力,四十注意,五十轻松,六十成功。
人到了30岁时就要努力培养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健康是1,其他是0”,“爱妻爱子爱家庭,不爱健康等于0”。
40岁时,是身体健康状况的转折点,发病危险性大增。男性40岁以后要格外注意饮食,由于我国膳食缺钙,中年人每日喝1袋牛奶对增强体质,防止骨质疏松很有必要。要多关注家庭,多话聊,用“心”话聊,用“情”话聊,多看另一半,深情地看,据法国的研究证明,这样可减少家庭的“亚健康”。
结合其他研究,总起来说,中年健康的关键就是一、二、三。一是:态度第一,因为态度决定一切;二是:给健康以时间,给健康以空间;三是:好妻子,好孩子,好身子。这主要与心理和感情因素有关。
长寿诗
天天三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相逢借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第二春之歌
半生戎马匆匆,半生悠悠从容。
半百人生如烟,半亩桑田随缘。
半客半友谈笑间,半醉半饱常忘年。
半歌半工半悠闲,半人半佛半神仙。
半之歌乐无穷,半之情和永年。
好心情六步曲
好心情是好心加好情。
好心是爱心、善心和真心;好情是友情、亲情和爱情。
爱心使人健康,善心使人美丽,真心使人快乐;
友情使人宽容,亲情使人温馨,爱情使人幸福。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防病高手》
十大名方口诀:
丹参四物汤
丹参四物汤乃是四物汤加一味丹参。四物汤为时方。陈修园《时方歌括》卷上有如下条:
陈修园曰:四物汤皆纯滞之品,不能治血之源头[指气];即八珍汤气血双补,亦板实不灵。必善得加减之法者,方效。”
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四物补血,然皆纯滞之品,不能行气。陈修园说即便加上四君子汤四味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变成了八珍汤,气血双补,也板实不灵。故四物汤加丹参,如果其效如皮沙士所说那么神妙,也是加丹参之故。也就是陈修园所言“必善得加减之法者,方效。
圣愈汤
关于四物汤的加减,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外,还有圣愈汤这么一条
陈修园《时方歌括》卷上:
柯韵伯曰:此方取参芪配四物,以治阴虚血脱等症。盖阴阳互为其根,阴虚则阳无所附,所以烦热燥渴,而阳亦亡;气血相为表里,血脱则气无所归,所以睡卧不宁,而气亦脱。而阴虚无骤补之法,计在存阳;血脱有生血之机,必先补气。此阳生阴长、血随气行之理也。故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前辈治阴虚,用八珍、十全,卒不获救者,因甘草之甘,不达下焦;白术之燥,不利肾阴;茯苓渗泄,碍乎生升;肉桂辛热,动其虚火。此六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润,服之则气血疏通,内外调和,合于圣度矣。
陈修园曰:此方为一切失血之良药,及血后烦热,睡卧不宁,五心烦热作渴,可以兼治。其止血,妙在川芎一味;其熟睡止渴,妙在人参一味。柯韵伯以参芪为气分阳药,取配四物等语,亦未免为俗说所囿也。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流行,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半散于脉外而充于肌腠皮毛,凡一切失血之症,其血不能中行于经络,外散于肌腠皮毛,故从窍道涌出不止。妙得川芎之温行,又有当归以濡之,俾血仍行于经络;得川芎之辛散,又有黄芪以鼓之,俾血仍散于肌腠皮毛;源流俱清,而血焉有不止者乎!至于血后燥热,得黄芪以微汗之,则表气和而热退,即当归补血汤意也。睡卧不宁,血后阴虚所致。五脏属阴,唯人参能兼补之;五脏之阴长,则五心之烦自除;烦热既除,则津液自生,燥渴自已,诸症可以渐退矣。自宋元以后,无一人能读《本草经》,此方疑有神助,非制方人识力所到也。柯韵伯卓卓不凡,但未读《本草经》,未免缺憾。
五脏有血,六腑无血,观剖诸兽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六腑无血,近时以吐血多者为吐胃血,皆耳食昔医之误。凡五脏血,吐出一丝即死。若吐血、衄血、下血及妇人血崩,皆是行于经络与散于肌腠之血。溢于上为吐衄,渗于下为崩下也。”
柯韵伯的解释中有一段说得极好“阴虚无骤补之法,计在存阳;血脱有生血之机,必先补气。此阳生阴长、血随气行之理也。故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这在《郝万山讲伤寒论》中郝老师曾提到过“有形的阴液不能速生,无形的阳气所当急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丹参四物汤以四物汤为基础,活血补血,加一味丹参补气行气。毕竟补血是比较慢的。所以皮沙士也说要连吃四个周期,也就是一百二十天后才可以看到效果。
当然陈修园的解释也可以参考,别有意味。
痛,是气滞还是血少?
丹参四物汤主要用于调经止痛,养血疏筋。痛经、疼痛,是由于淤血不通则痛呢,还是因为营血不足,血少而失养则痛呢?
我还想起了另外的一段文章,来自《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3讲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
桂枝汤的加减方,在这里举最后一个例子,是新加汤证。原文第62 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这是《伤寒论》中方名最长的一个方子,我这个教材,把方名中间点的那个逗号,你们的教材有吗?你说一个方名中间能点逗号吗,所以把那个逗号去掉。由于方名太长,我们干脆就把它叫做桂枝新加汤,或者再简称新加汤。
在《伤寒论》中,有新加汤这张方子,这说明其他绝大多数方子,张仲景是对古代文献的一种继承。前面我曾经引用了晋朝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的一段话,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汤液经》是古经方的著作,所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大量的继承了《汤液经》中复方的成就,而这张方子把它叫做新加汤,所以我们刘渡舟老师说这是张仲景自己加的一个方子。他在古《汤液经》的桂枝汤的基础上把芍药生姜的量各加上一两,现加上人参,因为它是自己新创的方子,所以叫做新加汤。发汗后仍然有身疼痛,这是表邪没解呢,还是病情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时候张仲景就要凭脉辨证。如果脉浮,那肯定表示表邪未解,现在是脉沉,脉沉提示这不是表邪未解的身疼痛,病在里。脉迟主什么?我们今天的脉学是脉迟主阳虚,可是仲景在这里的脉迟却是主营血不足。
你怎么知道主营血不足?我们打开讲义第32页,看原文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尔。”所以仲景的迟脉主营气不足,主血少,是他自己的话,我们以仲景言释仲景义,用张仲景的话解释张仲景的意思。所以这里脉沉主病在里,脉迟主营气不足,主血少,因此这个肌肤的疼痛就是营血不足,肌肤失养,不荣则痛,当然有的书说“虚则痛”,还有的书说“失养则痛”,意思都是一样的。
关于疼痛的病机,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是“不通则痛,通则不疼”,我们在这里又引进了虚则痛,失养则痛,不荣则痛。
任应秋老师在世的时候,我就和他讨论过一次,有个医院治疗冠心病,几乎都用活血化瘀的药,有些病人吃完活血化瘀的药之后,疗效确实不错,心绞痛的发生频率少了,发作的程度轻了,可是有的病人吃完了之后,心绞痛不缓解,甚至越吃越没劲儿,这些病人呢就跑到我们中医药大学找任老师看。任老师就不同意冠心病是瘀血造成的这种观点,他认为是失养则痛,虚则痛,就用补气养血的药来治疗,用补气养血的药以后,这些病人身上有劲了,心绞痛发作的次数也减少了,发作程度减轻了,所以这些病人很高兴。可是,也有的病人,初诊就找任老师看,任老师用补法,越补越胸闷,他们就跑到医院里治,用活血化瘀的药,逐渐逐渐缓解。任老师认为,之所以有心绞痛是因为心肌供血不足,失养则痛,不荣则痛,有的医院之所以用活血化瘀的药是认为冠状动脉硬化而导致的供血不足,不通了。根据这种临床现象,我就有一次和任老师专门讨论。我说心绞痛,任老,你说是失养则痛还是不通则痛?他说真真确确,缺氧就是失养所致。我说那个血管堵住了,不就不通了吗?他说是血管堵的那个地方痛啊还是心肌痛啊?这让我弄得不知道怎么回答好。实际上,不通则痛和失养则痛是同时发生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就拿冠心病来说,这个病人以不通为主的,那你就要活血化瘀,这个病人呢是以心肌失养为主的,那你就用益气养血。对我们医生来说,这两种技术,这两种思路都应当掌握,都应当学习。
就像痛经一样,有的人用活血化瘀的药治疗,有的人用补气养血的药治疗痛经。用活血化瘀的,那里基于她气滞血瘀,而用补气养血的,那是基于她血虚,胞宫失养。临床上去看我们怎么去辨证。
所以现在讲的这个身疼痛,它是个营血不足,肌肤失养的证候,它属于虚则痛,失养则痛。因此在桂枝汤中,加重芍药的量来养血柔筋,缓痉解痛,加生姜的量是引药达表,加人参是为了益气养血。这张方子治疗营血不足,肌肤失养的身疼痛有很好的疗效。我们说气血不足也罢,营血不足也罢,内脏失养的,我们用八珍汤,用人参养荣汤是可以的,肌肤失养而见身疼痛的,我们用八珍,用人参养荣常常效果不理想,而新加汤是很好的方子。
我前面曾经举过这个病例,还记得吧,我说纸上得来终觉线,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治疗产后身疼痛的时候,用了人参养荣,用了八珍效果不好,刘老师提醒我用新加汤,结果我用生姜的量少了,它疗效还是不好,加重了生姜的量,有了疗效了。所以我们用了这张方子治疗营血不足而肌肤失养的身疼痛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方中剂量的比例要求来用药。
以上是摘抄自《郝万山讲伤寒论》。
到底是气滞,还是血少? 是不通则痛,还是营血不足,失养而痛?气与血,往往纠缠在一起。很少单纯的气滞,也很少单纯的血少。所以还是要辨证。
那么丹参四物汤也好,四物汤也好,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圣愈汤也好,都要辨证清楚,临证加减。
长期大便不成形,多半脾虚惹的祸!1个健脾方,涩肠止泻治便溏
中医十大名方:
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 黄芩9克 制半夏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小柴胡汤的大枣是药引,一定不能拉下,要不整付方子都没用了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3、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 厚朴9克 枳实9克 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
临床应用:
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
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
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
注意事项:
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4、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茯苓9克 猪苓9克 泽泻12克 白术9克 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临床运用:
(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
(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2克 白芍12克 当归12克 茯苓12克 白术12克 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XXXXX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
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
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
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
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9克 生地黄9克 桃仁12 红花9克 枳壳6克 赤芍6克 川芎5克 柴胡3克 桔梗5克 牛膝9克 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临床应用:
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15克 白术10克 党参15克 当归6克 陈皮6克 柴胡5克 升麻5克 炙甘草5克。
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 疟等证.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临床应用:
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
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
8、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白术9克 茯神10克 黄芪12克 龙眼肉10克 酸枣仁10克 党参12克 炙甘草5克 克当归10克 远志10克 木香10克。
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主治:
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
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
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
临床应用:
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
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
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
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240克 山萸肉120克 山药120克 泽泻90克 茯苓90克 丹皮90克。
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
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
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
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6克 竹茹6克 枳实6克 陈皮9克 甘草3克 茯苓5克 生姜3克 大枣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
2、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18万阅读
搜索
中医必背60方剂
52种祖传秘方
三味药治眼袋
中医绝密配方
36个绝密秘方
十
古代关于中药方剂的书都有哪些
人体就像一根“管道”,我们从把食物吃进去,到消化排出大小便,过程中这根“管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导致消化与排泄异常,因此,大便的正常与否往往预示着身体的 健康 是否出现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饮食习惯的变化,临床上便溏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长,这是一种症状表现为 大便不成形,形似溏泥,大便次数可增多也可不增多,或者便中夹杂有不完全消化的食物,病情迁延反复,或伴餐后脘闷不舒,饮食摄入减少 等的病症,给不少人造成了较大的困扰。
那么,经常出现便溏到底是身体哪里出现了问题呢?
事实上,大便是否正常,不仅可以反应肠胃的情况,还可以反应肝胆、胰腺,乃至全身五脏六腑的情况。道理很简单,大便虽然是从肠道出来的,但是加工食物和排出糟粕,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五脏六腑的高效协作。
而临床所见,则以脾虚患者最为多见。
《伤寒论·平脉法篇》曰:“脾助胃气消磨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主要脏腑,有化生气血、纳运食物的作用,因此,脾胃在食物的消化和食物糟粕的运输排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脾虚,脾胃的纳运失调,就会导致脾的升清和运化水液的功能异常,从而导致清气在下,化生内湿,使得小肠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发为便溏。
打个比方,胃就好比食物蒸煮加工的锅炉,而脾则为操作锅炉的工人,正常来说,工人需要把锅炉中加工好的成品和废物残渣分类好,通过它们各自专属的通道输送出去,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脏腑、四肢和肌肉,而残渣则通过肠道排出。如果锅炉未结束加工时,工人就着急输送了,或者分类出错,就会导致排便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医学指出,大便不成形病情严重可使人体丧失大量水分,将机体置于脱水状态,从而减少血容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可致血栓、血管堵塞,为心血管疾病发生提供条件,由此可见,及时控制和缓解病情非常重要。
乐启生中医团队认为,脾是负责运化水湿的重要脏器,如果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会在身体内堆积,也即很多人常说的“湿气重”,因此,脾虚与湿可同时出现,脾虚湿滞型多表现为 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薄腻或舌质淡胖 ,这种情况则需要治以健脾化湿。
除此之外,情绪也与便溏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密切相关,正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讲“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必致溏泄。”临床观察发现, 社会 压力、情绪刺激首先损伤肝脏,忧思伤脾,波及心、肺,日久及肾,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便溏的发生。因此,应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病情制定方药,一人一方。
举个例子,57岁的张先生,因近1个月来经常便溏前来就诊,便溏时每日排便3-4次,呈水样便,并伴有肛门后坠感和腹部不适,消化不良,屁多,观其舌可见舌淡苔白润。
问诊中了解到,张先生日常饮食多肥腻辛辣,饮食不节制,不良的饮食习惯极易损伤脾胃,而脾胃一伤,导致脾气不升,运化功能失常,从而导致便溏,升清之能失调,则发为便溏,呈水样便,伴下坠感;升降不和,气机紊乱,故见消化不良、屁多,腹部不适,严重者甚至可见屁中夹带便。诊断为脾虚下陷型泄泻,治当健脾益气,涩肠止泻。
拟方:炙黄芪、党参、炒白术、炒山药、云茯苓、芡实、诃子、炙甘草、广木香、白及粉(分冲)、覆盆子、仙鹤草、白头翁、黄连、马齿苋、益智仁、三七粉(分冲);7剂,每日1剂。
在这个方子中,方中炙黄芪补中益气为君药;党参、炒白术、云茯苓、炙甘草,具四君子汤之意,健脾益气;兼炒山药、木香、仙鹤草、益智仁补气行气,温脾补虚。芡实、诃子、覆盆子涩肠止泻;肥甘厚味易生湿热,故以白头翁、黄连、马齿苋祛湿热。再者,以白及粉、三七粉、黄芪相配,修复肠黏膜,从而标本兼治,寒热并用。
二诊:服上方后,张先生前来复诊,自述大便已基本成形,诸症均减轻,调整方药,原方去党参,加升麻、柴胡、乌药,继续服7剂,以助升提之气,加快其痊愈。
三诊:药后已基本正常,以上方继服7剂巩固,嘱咐少食生冷之品,注意饮食。
《黄帝内经》曰“上工治未病”,中医治病并非简单的对症用药,事实上,作为医者需要有长远的眼光,正如上面这个案例中,张先生的辨证中,湿热的征象并不明显,而是以虚象为主,但在实际治疗时,仍然要防患于未然,故首诊方中配伍清湿热的药物,白头翁、黄连、马齿苋祛湿热,此为凉药,但配伍其它温热药之后,凉性不显,只取其效。另外,二诊时运用升麻、柴胡,其性升散,而脾以升清为用,顺应其性,恢复脾的功能,从而增强疗效,也体现了正确运用中药四气对疾病的积极作用。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证指导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古代方剂书目前整理出来的已经超过2000种了,这样吧,我按照年代给你列举一些: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医方剂的初期,大多数方剂都很简单,目前比较完整的是《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杂禁方》这还是马王堆挖出来的,很多只闻其名不见其文就不说了,至于传说中的伊尹的《汤液经法》则是汉朝写成的;
两汉、三国及魏晋南北朝:扁鹊、仓公、仲景、华佗多数都有著作,但是流传下来的也只有《伤寒杂病论》;这个时期比较有名的就只有《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和《刘涓子鬼遗方》;
隋唐时期:这个时期大量方剂书出现,《隋书·经籍志》记载,有方书256种,4510卷;其中《四海类聚方》一书,在2600卷。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代表了隋唐方剂学最高水平,此外就是《外台秘要》;
宋元时期:宋朝这一时期主要是中央主持编修的几本方剂书很有名,官修的《普救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集大成巨著,此外,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张锐《鸡峰普济方》、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严用和《济生方》、王兖《博济方》、苏东坡及沈括《苏沈良方》(没错,就是苏大学士和沈大科学家)、杨土瀛《仁斋直指方》以及《旅舍备要方》等120余种;不过宋朝贡献最大还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明清时期:先说官修巨著《普济方》,这货把所有见过的没有见过的方剂都列出来了,据说有十几万个方剂,此外出现了第一部方论专著——吴昆的《医方考》;《本草纲目》也算是收录方剂很多的了,超过11000个方剂;清时期出现了《医方集解》和《成方切用》,陈修园《时方歌括》《时方妙用》《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及张秉成《成方便读》,其中很多成了后世中医的教材。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思想碰撞的很厉害,西医的观念逐步盛行,中医被逼入死角,虽然出了很多大医家,医理书汗牛充栋,但是方剂书就不多了。